写作这件事确实不易,作者每天都在辛勤工作,写稿不仅仅是为了兴趣,更是为了生计。因此,希望广大读者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文中插入了5秒广告,观看完广告后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感谢大家的支持与理解,感谢每一位读者的关注与耐心!
文|张润晨
编辑|t
“清史难产”这一表述,乍一听像是历史书中的一个幽默笑话,但它却揭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困境。就像一个婴儿在母亲腹中不断翻动,却始终不愿分娩一样,清史的编纂工作也在漫长的时间中困扰着史学界,似乎一直未能顺利完成。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是史学理论本身的不足,还是由于史料的缺失?其实,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清史中涉及到的一些“敏感话题”,这些话题让史学家们感到非常棘手,甚至直呼“难以处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那两起极其血腥、充满暴力的历史事件——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这两起历史事件几乎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中的“禁忌话题”,一旦触及,难免引发争议。为什么?因为这些事件不仅仅揭示了历史中的暴力和血腥,它们还深刻地触及了民族情感、历史观念以及现代价值观的敏感神经。
如果把这些历史事件写进史书,史学家们必定会陷入“忠诚”与“良知”的双重困境。接下来,让我们从这两场血腥的大屠杀开始,探究其中的根本原因,看看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清史的“难产”。
扬州十日,发生在1645年。当时,南明弘光朝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扬州竭力抵抗清军的进攻,经历了数月的激烈战斗,扬州城依然未能成功抵挡清军的进攻。最终,在清军猛烈的攻势下,扬州沦陷,史可法自杀未果,被清军斩首。
在扬州城沦陷后,清军对城中百姓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这就是所谓的“扬州十日”。在接下来的十天时间里,扬州变成了一个恐怖的“人间地狱”。不仅是士兵和战斗中的官兵遭到杀戮,连无辜的百姓也未能幸免。
“堆尸成山,手足相叠,血水泛滥,流入河中,甚至让河水染成了五颜六色。”十天的屠杀,几乎将整个扬州城变成了尸横遍野的恐怖景象。城市的街头巷尾,处处都是鲜血,河流中的水也被血色染红。
这一惨状让无数史学者心生震撼。屠杀的受害者人数可能高达数万,清军的暴行几乎让历史的想象力也无法匹敌。面对这样极端的暴力场景,史学家们该如何去描写这一段历史,才能既保持历史的客观性,又不触犯现代人的道德底线呢?
如果只是冷冰冰地列举死亡人数和暴力细节,必然会引发读者的情感冲突,甚至质疑清朝的统治正当性。而如果史学家选择避而不谈这一段血腥历史,历史又该如何交代呢?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些暴力事件不仅仅是对暴力本身的描写,它还直接关系到清朝历史地位的认定。对于很多史学家来说,如何在这段屠杀史中保持客观,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思想挣扎。
如果扬州十日是清史中最具暴力记忆的一部分,那么嘉定三屠则是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痛点。这个事件发生在清朝征服南明之后,清军对嘉定展开了大规模屠杀,历史记载称,这次屠杀持续了三次之久,且杀戮的程度极为残忍。
与扬州十日的不同之处在于,嘉定三屠的规模远超扬州,屠杀的范围更广,手段更加残酷。这一事件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它涉及民族对立以及历史的不同视角。南明末年的动荡局势,让明清两朝的统治者之间形成了深刻的敌意。
嘉定三屠的规模和惨烈,恰恰体现了两种不同政权之间深刻的敌对关系。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战争与屠杀问题,它揭示的是两种民族和历史观念之间的深刻冲突。
如果将这三次屠杀归结为清朝的“侵略暴行”,那么显然会与我们传统对清朝的历史认知产生冲突。清朝的征服和统一是通过多民族的融合和战争完成的。
然而,这种统一的背后,充斥着血腥的屠杀和暴力行为。这使得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面临一系列道德与哲学上的困境。如何承认清朝的历史地位,同时又不回避这些暴力行为,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清史难产”这一困境的根源,常常被认为是史学视角的冲突——既是历史事实的冲突,也是史学观念的冲突。在这样一段血腥且复杂的历史中,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很难避开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对立。
面对这种情况,“新清史观”应运而生。新清史观不同于传统史学视角,它力图用更加宽广的眼光来审视清朝的历史,特别强调清朝“民族融合”的特征。
按照这种新视角,清朝的征服不再是简单的暴力与压迫,而是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互动。然而,要将清朝的暴力征服描述为民族融合的过程,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清朝建立过程中那些血腥的屠杀和暴力事件,依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题。
这些困境正是许多史学家在处理清史时遇到的难题。清朝的历史,无可否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尤其是在一些人的眼中,清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暴力和压迫的过程,这与现代历史学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剧烈冲突。
更进一步讲,清史“难产”的问题,还与民族历史观和现代价值观的交织密切相关。在许多学者看来,清朝的征服和统治代表着“民族压迫”,因此,在编写这些血腥事件时,往往带有某种道德审判的色彩。
事实上,这种审判式的历史观,使得清史的编纂变得更加艰难。反之,如果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去看待清朝的征战,那些暴力事件就可能被淡化或合理化。
因此,史学界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历史观选择”的困境:是突出清朝的暴力行为,还是强调清朝的历史成就?这个问题,成为了史学家在编纂清史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尖锐难题。
关于清史的编纂是否能顺利完成,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界对于“清史难产”的理解逐渐深化。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如何记录历史的问题,更是如何平衡历史的事实与现代道德之间的矛盾。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两起历史中的“血腥事件”,一直是史学界无法回避的话题。如何在客观全面地呈现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避免陷入“政治正确”的困境,或许是未来清史编纂中最为艰难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