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史难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真实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不好处理
迪丽瓦拉
2025-09-09 08:32:41
0

写作这件事确实不易,作者每天都在辛勤工作,写稿不仅仅是为了兴趣,更是为了生计。因此,希望广大读者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文中插入了5秒广告,观看完广告后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感谢大家的支持与理解,感谢每一位读者的关注与耐心!

文|张润晨

编辑|t

“清史难产”这一表述,乍一听像是历史书中的一个幽默笑话,但它却揭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困境。就像一个婴儿在母亲腹中不断翻动,却始终不愿分娩一样,清史的编纂工作也在漫长的时间中困扰着史学界,似乎一直未能顺利完成。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是史学理论本身的不足,还是由于史料的缺失?其实,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清史中涉及到的一些“敏感话题”,这些话题让史学家们感到非常棘手,甚至直呼“难以处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那两起极其血腥、充满暴力的历史事件——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这两起历史事件几乎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中的“禁忌话题”,一旦触及,难免引发争议。为什么?因为这些事件不仅仅揭示了历史中的暴力和血腥,它们还深刻地触及了民族情感、历史观念以及现代价值观的敏感神经。

如果把这些历史事件写进史书,史学家们必定会陷入“忠诚”与“良知”的双重困境。接下来,让我们从这两场血腥的大屠杀开始,探究其中的根本原因,看看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清史的“难产”。

扬州十日,发生在1645年。当时,南明弘光朝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扬州竭力抵抗清军的进攻,经历了数月的激烈战斗,扬州城依然未能成功抵挡清军的进攻。最终,在清军猛烈的攻势下,扬州沦陷,史可法自杀未果,被清军斩首。

在扬州城沦陷后,清军对城中百姓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这就是所谓的“扬州十日”。在接下来的十天时间里,扬州变成了一个恐怖的“人间地狱”。不仅是士兵和战斗中的官兵遭到杀戮,连无辜的百姓也未能幸免。

“堆尸成山,手足相叠,血水泛滥,流入河中,甚至让河水染成了五颜六色。”十天的屠杀,几乎将整个扬州城变成了尸横遍野的恐怖景象。城市的街头巷尾,处处都是鲜血,河流中的水也被血色染红。

这一惨状让无数史学者心生震撼。屠杀的受害者人数可能高达数万,清军的暴行几乎让历史的想象力也无法匹敌。面对这样极端的暴力场景,史学家们该如何去描写这一段历史,才能既保持历史的客观性,又不触犯现代人的道德底线呢?

如果只是冷冰冰地列举死亡人数和暴力细节,必然会引发读者的情感冲突,甚至质疑清朝的统治正当性。而如果史学家选择避而不谈这一段血腥历史,历史又该如何交代呢?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些暴力事件不仅仅是对暴力本身的描写,它还直接关系到清朝历史地位的认定。对于很多史学家来说,如何在这段屠杀史中保持客观,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思想挣扎。

如果扬州十日是清史中最具暴力记忆的一部分,那么嘉定三屠则是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痛点。这个事件发生在清朝征服南明之后,清军对嘉定展开了大规模屠杀,历史记载称,这次屠杀持续了三次之久,且杀戮的程度极为残忍。

与扬州十日的不同之处在于,嘉定三屠的规模远超扬州,屠杀的范围更广,手段更加残酷。这一事件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它涉及民族对立以及历史的不同视角。南明末年的动荡局势,让明清两朝的统治者之间形成了深刻的敌意。

嘉定三屠的规模和惨烈,恰恰体现了两种不同政权之间深刻的敌对关系。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战争与屠杀问题,它揭示的是两种民族和历史观念之间的深刻冲突。

如果将这三次屠杀归结为清朝的“侵略暴行”,那么显然会与我们传统对清朝的历史认知产生冲突。清朝的征服和统一是通过多民族的融合和战争完成的。

然而,这种统一的背后,充斥着血腥的屠杀和暴力行为。这使得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面临一系列道德与哲学上的困境。如何承认清朝的历史地位,同时又不回避这些暴力行为,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清史难产”这一困境的根源,常常被认为是史学视角的冲突——既是历史事实的冲突,也是史学观念的冲突。在这样一段血腥且复杂的历史中,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很难避开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对立。

面对这种情况,“新清史观”应运而生。新清史观不同于传统史学视角,它力图用更加宽广的眼光来审视清朝的历史,特别强调清朝“民族融合”的特征。

按照这种新视角,清朝的征服不再是简单的暴力与压迫,而是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互动。然而,要将清朝的暴力征服描述为民族融合的过程,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清朝建立过程中那些血腥的屠杀和暴力事件,依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题。

这些困境正是许多史学家在处理清史时遇到的难题。清朝的历史,无可否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尤其是在一些人的眼中,清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暴力和压迫的过程,这与现代历史学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剧烈冲突。

更进一步讲,清史“难产”的问题,还与民族历史观和现代价值观的交织密切相关。在许多学者看来,清朝的征服和统治代表着“民族压迫”,因此,在编写这些血腥事件时,往往带有某种道德审判的色彩。

事实上,这种审判式的历史观,使得清史的编纂变得更加艰难。反之,如果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去看待清朝的征战,那些暴力事件就可能被淡化或合理化。

因此,史学界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历史观选择”的困境:是突出清朝的暴力行为,还是强调清朝的历史成就?这个问题,成为了史学家在编纂清史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尖锐难题。

关于清史的编纂是否能顺利完成,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界对于“清史难产”的理解逐渐深化。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如何记录历史的问题,更是如何平衡历史的事实与现代道德之间的矛盾。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两起历史中的“血腥事件”,一直是史学界无法回避的话题。如何在客观全面地呈现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避免陷入“政治正确”的困境,或许是未来清史编纂中最为艰难的挑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1949年春,随着全军统一改编番号的指令下达,中原野战军被正式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下辖第3、4、5兵团...
原创 《...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事件,曹操在濡须口对孙权发动攻势,双方交锋长达一个多月。根...
原创 朱...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失天下,根源在于太宽”,因此他提出要“救之以猛”,并且通过严格的法律和严酷的刑...
原创 张... 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张飞以其豪放不羁和无畏勇猛的个性而声名远扬。这位战将气势如虹,然而他的傲气之中,亦...
原创 当... 在历史的长河中,岳飞曾在这片土地上修筑了长达30公里的铜墙铁壁。如今,这片英魂守护之地蕴藏着无数珍宝...
原创 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的时代宣告终结,而建兴六年(228年)...
浦发银行杭州分行开展“小小银行...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启蒙课“小小银行家”南宋货币研学活动在浦发银行杭州分行“江南文化客厅”温馨开...
原创 项...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战争中落败,最终选择以身殉国,这一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引人深思且令人心痛的悲剧。...
原创 陈... 在汉朝的开国功臣中,陈平可谓是最为特别的存在。为什么说他特别呢?他既不像张良那样能及时从权力的旋涡中...
原创 北... 960年正月,后周著名将领赵匡胤在陈桥展开了大胆的军事政变,成功夺取了皇位,宣告了北宋王朝的建立。赵...
原创 司...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震动整个曹魏政权的高平陵之变,他不仅成功罢免了曹爽的大将军职务,还迅速将曹...
原创 北... 前言 宋仁宗嘉佑二年三月,陈州城内一声长叹划破了春日的宁静。 一个曾经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在战场上威...
原创 成... 在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宛如自然规律一般不断上演。一个朝代的繁荣昌盛通常伴随着政权的稳定,但在这份表面...
凤凰传奇与《三国:谋定天下》:... 当凤凰传奇在北京鸟巢那璀璨的舞台上放声高歌,现场掀起万人齐声合唱的震撼场面;当《三国:谋定天下》在竞...
原创 祖... 在广西的山水之间,吴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意义非凡的丙午户部闽字版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自祖辈起,这枚铜币...
寻觅时空间的观念!一场从画作到... 思想史,研究范围广泛,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思想、文化、艺术等进行了整合和分析,为认识人类思想文明提供了...
原创 清... 前言 天色渐渐昏暗,厚重的乌云像是要将天幕吞噬。百姓困苦,生活艰难,四周充满了敌人的威胁。国家四分...
原创 执... 至正十九年八月,察罕帖木儿突破红巾军龙凤政权(国号宋)的都城汴梁,迫使皇帝韩林儿在刘福通的护卫下逃往...
原创 朱... 《百年人物志》是一个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的平台,欢迎大家点击关注,同时在本文下方留言,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原创 北... 前言 北宋政坛有位传奇人物张咏,他断案如神,《折狱龟鉴》记载其破案二十余起,连包拯都要称前辈。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