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传承面临挑战?专家给出谱牒事业发展三大建议
迪丽瓦拉
2025-09-09 10:05:46
0

编辑 | 趙英雄

谱牒学,这门探索家族血脉与历史的学科,既是古老智慧的传承,也是现代科学的新宠。本文将带您穿越谱牒学的历史长河,深入分析当前家谱研究的动态:从专业机构的建立、研究者的培养、成果的丰硕以及家谱资源的丰富性等多个维度。同时,我们将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出发,洞察问题根源,并提出推动谱牒学繁荣发展的策略。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建立机构、培养人才、创新形式、改进手段,并实现官民合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开启谱牒研究的新篇章,让这门学科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家谱,亦称谱牒,是一种珍贵而独特的文献,它以图表的形式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传承和历代杰出人物的事迹。这种图书形态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四千年前的上古时期,并在封建时代达到鼎盛。然而,尽管历史悠久,家谱对于许多人来说却显得陌生而新颖,仿佛是一幅刚刚揭开面纱的新面孔。本文旨在探讨家谱在现代社会中的现状,分析导致这种认知差异的原因,并就如何推动家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一、谱牒研究现状

研究家族血脉的奥秘,我们称之为谱牒学,这门学科如同家谱本身一样,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焕发着现代的活力。它源远流长,历经沧桑,如今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尽管如此,我们仍需正视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1、研究机构少,处于自发松散状态。

自古以来,春秋时期的宗正官职便承载着管理王族事务与编纂家谱的重任。这一传统延续至汉朝,尽管名称几经变迁,东汉时期宗正一职得以复兴。同时,还出现了侯籍机构,专门负责异姓功臣的家谱世系。南北朝时期,政府设立了谱局和谱库,标志着谱学成为一门专业学问,并迎来了中国谱牒史上的首个高潮。隋唐时期继续设有专门机构,推动了中国古代谱牒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明清两代,家谱编修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然而,在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谱研究机构被撤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的背景下,家谱研究机构逐渐恢复和发展。尽管如此,全国范围内的家谱研究机构依然稀缺,主要集中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南开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据统计,全国有200多家家谱网站,但真正致力于谱牒学研究的寥寥无几。河南省在家谱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尽管如此,家谱研究机构的数量仍不足以满足当前形势的发展需求。

2、研究人员少,专业人才匮乏。

在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逐渐崛起为一门显学,孕育了众多谱学研究的佼佼者,并催生了数个世代相传的谱学世家。其中,贾家尤为突出,自东晋贾弼起,六代人皆有杰出传人。唐朝时期,路敬淳、柳冲等一批学者亦成为谱学的领军人物。到了清代,章学城等人继续发扬光大。然而,近代以来,谱学研究人员日渐稀少。 近年来,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家谱研究领域涌现出潘光旦、葛剑雄、冯尔康等一批专业人才。尽管如此,从宏观角度来看,由于谱牒学属于边缘学科或“冷学科”,专业人才依然稀缺。河南省在家谱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有所突破。但总体而言,家谱研究机构的数量尚不足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3、家谱存量少,给系统研究带来困难。

专家们公认的、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是甲骨文家谱,目前发现三件,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件现存大英博物馆。春秋时编纂的《世本》15篇,今已亡佚。秦代因时间短,家谱一直未见记载。汉代的文献家谱现均已亡佚。南北朝时人们除了编有本家族的谱牒之外,也编有如《百家谱》之类的郡姓、州姓谱,将本州、本郡的大小家族,三六九等地区別记录各自的世系。据萧梁时期阮孝绪的《七录》记载,当时的谱牒著作就达一千余卷。可惜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家谱现在已基本亡佚。唐代修撰的谱牒很多,著名的有《氏族志》、《姓氏录》、《姓族系录》、《元和姓纂》、《皇室永泰谱》、《唐皇玉牒》等。虽然经过唐末及五代战乱,所余的各类家谱仍达一千余卷。可惜唐代的各类家谱除了敦煌石室中还保留有若干残页外,早已荡然无存。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使得历代所存各类谱牒大多荡然无存。宋代统治者积极提倡各家族自行纂修家谱,所以民间新修家谱之风极盛。但因时代久远,宋代所修之谱现在存世极少。辽、金、元三代的家谱,如今也基本失传,见于目录记载的也非常之少。明清两代的家谱编修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各家族对编修家谱十分重视,许多家谱都是一修再修。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人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据专家估计,流传至今的家谱大约有三万多种。中国当代的家谱收藏,既有公藏,也有私藏。公藏以图书馆为主,以国家图书馆(3000多种)和上海图书馆(11700余种)居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收藏的家谱也在3000种以上。民间收藏无法统计,较多的可能要数中国家谱博物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主办)了。全国现存三万多种,看起来是个不小的数字,但同具有两万多个姓氏、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仍显不足,姓均拥有家谱数量很少,人均更少。很多人不知谱,不知道什么是家谱;很多人沒有谱,家中沒有家谱;许多人不靠谱,不想着入家谱;有些人不在谱,因种种原因,没有被编入家谱之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家谱是一种稀缺资源,尤其是古代家谱,更是难寻难求。

谱牒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

导致谱牒研究存在这些问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原因

1、制度偏重。

首先是古代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一是重帝王将相,轻庶民百姓。古代虽然设有宗正、谱局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但这些机构是专门负责管理王族或皇族事务、修撰王族或皇族家谱的,并不负责庶民百姓的家谱编修和收集。只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政治上的选官,还有婚姻上的门第观。门阀制度的实行,不仅是世家大族保持政治上的特权,还能保持婚姻上的特权,讲究阀阅相当,门当户对,保持贵族血统的纯粹。同时,士族还享有不服国家徭役的特权。这种门阀制度对王公贵族的保护与偏爱,使得他们不但有家谱,而且可以树碑立传。隋唐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真正有谱的也基本上是才子佳人和达官贵族。而庶民百姓很难被人重视,他们的生平身世却很少有文字记录下来。二是重官方,轻民间。我国的家谱,在唐代以前大多是官修。既然是官修,官方就会重视。历史表明,哪个时期官方重视,谱牒发展就快。反之,发展就慢。虽然在西汉后期,也出现了编撰私人家谱,但能够编谱、入谱的也是有身份的人,民间修编家谱并不被重视。宋代统治者虽然积极提倡各家族自行修编家谱,但留存下来的也极少。明清两代家谱编修虽然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但由于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经济基础等条件所限,编修家谱并沒有在民间完全普及,成书的家谱有限,留下来的也不多。

2、文化因素。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尽管我们如今有幸窥见了甲骨文中记载的珍贵家谱,但这些资料依然寥若晨星。文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家谱的编纂工作,它不仅为家谱的整理提供了便利,也推动了家谱编纂技艺的进步。然而,家谱的编修并非孤立无援,它同样受到文化知识普及程度的影响。家谱的编纂需要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在古代社会,由于文化发展的滞后和文化知识的普及不足,加之文化人才的稀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谱的发展和完善。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谱牒学的繁荣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社会秩序的稳定是谱牒发展的催化剂。历史上,每当社会秩序井然,谱牒学便蓬勃发展;反之,在动荡不安的时期,谱牒学则遭受挫折甚至毁灭。例如,在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政府的藏书和档案——包括珍贵的各类谱牒——被付之一炬。五代时期的战乱同样导致历代保存的谱牒几乎消失殆尽。在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人口流动频繁,生存受到威胁,家族自然难以安心编纂家谱。 其次,天灾人祸对谱牒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都可能对谱牒的编修和保存造成严重破坏。以建国初期为例,家谱被视为封建残余而被收缴、销毁,给谱牒学的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二):现实原因

1、观念落后。

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认为家谱是封建社会的残余,更有甚者,认为编修家谱会诱发宗族势力滋长和导致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等。由于这种观念作崇,导致官方不敢谈谱牒,民间不敢修谱牒,领导不敢支持谱牒研究,个人不敢参与编修谱牒,甚至谈谱牒成为领导干部之大忌,大有谈谱色变之感。一些地方宗族势力滋长,是由于D的领导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造成的,不能简单地把宗族势力滋长与编修家谱划等号。

2、重视不够。

由于观念落后,导致对谱牒的编修、研究工作不够重视,史志部门沒有把家谱编修列入自己的工作范围,研究部门沒有把谱牒的研究列入科研项目,高等院校沒有把谱牒列入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不单是官方重视不够,民间重视也不够。有的家族一直沒有家谱,有家谱的多少年也不修编,家庭无谱,家族无史,家人不急,族人不为。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3、人才匮乏。

由于谱牒学是边缘学科,涉及到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人口学、档案学等学科,涉及范围广,现存资料少,研究难度大,所以,愿意投身谱牒研究的人才少,尤其是青年人才更少。专业的研究机构少,人才缺乏研究场合、经费等研究平台,使之这个研究领域缺乏吸引力、凝聚力,后继乏人现象十分突出。

谱牒研究需要重视的问题

家谱编纂与谱牒研究,从纵向看,涉及到历史与现实;从横向看,涉及到官方与民间,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目前最紧迫的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观念。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它是民族史、社会史、国家史的组成部分。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只有細胞好,身体才能好;一个社会,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家族史是社会史、国家史的缩影,社会史、国家史是家族史的集合,没有家族史,社会史和国家史是不完整的,不完美的。因此,必须摈弃视家谱为封建社会残余的旧观念,树立家谱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的新观念,各级领导应该光明正大的支持家谱编修与谱牒研究事业,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应当理直气壮的开展家谱编修与谱牒研究工作。家族史不仅是社会史、国家史的补充,而且对于人类学、社会学、人口学、遗传学、档案学等学科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联系团结海外华人、增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机构。

古代尚有谱牒研究的专门机构,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更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项工作。可以设立独立的机构,也可以在各级史志机构设立相应的工作部门来指导管理这项工作。除了工作机构之外,还要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可以在社会科学研究部门、高等院校、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设置谱牒研究机构,开展专门研究工作。河南省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姓氏文化大省,可以率先成立谱牒研究专门机构,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

(三):培养人才。

面对谱牒研究领域人才的严重短缺,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以扭转这一不利局面。首先,应大力推进谱牒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设立专业课程以培育既擅长家谱编纂的应用型人才,也培养能够深入研究谱牒的高级专业人才。此外,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职称晋升、薪资待遇、住房保障以及科研资金支持等,吸引更多杰出人才投身于谱牒研究领域,并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我们还需制定详尽的研究大纲,并集结专业团队攻克难题,以期产出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四):创新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家谱曾以欧式、苏式为主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谱的形式也亟需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们应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更适应现代社会、新时代、新形势的家谱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 家谱的内容既要全面反映家族的历史沿革,又要符合时代精神;既要突出典型人物的风采,又要记录普通成员的生活点滴;既要展现家族发展的全貌,又要彰显时代特色。同时,家谱的形式要便于记录和传承内容,做到科学、实用、易编、易印、易懂、易用。只有这样,家谱才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五):改进手段。

在历史的长河中,家谱的编纂是一项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程,受限于时代的技术条件,效率往往不尽如人意。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数字化的新纪元。现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编纂家谱不仅节省了大量资源,还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我们必须进一步拥抱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力量,它们能够提供海量信息、快速传递和广泛共享的优势。我们将探索“家谱+大数据+互联网”的创新模式,运用前沿技术攻克家谱编修中的难题和疑点,以此推动家谱编修和研究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六):官民结合。

要调动政府与人民群众两个积极性,聚集专门研究机构与民间家谱爱好者两方面的合力,共同推进谱牒事业健康发展。政府把握方向、制定规划、统筹协调,专门研究机构组织实施,承担重点项目,研究重点课题,引领谱牒事业发展。专门机构主要研究全局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民间组织主要是在专家指导下编修各自姓氏的族谱,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结语

家谱编修与谱牒研究是一项十分具体、细致的工作,遇到的问题会很多,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抓住重点,不断的研究新情况,不断的解决新问题,不断的推动新发展。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尚能多次掀起家谱编修与谱牒研究的高潮,今天,有优越的社会制度作保障,有优秀的专家队伍作骨干,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作推手,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动力,我们一定会开创谱牒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取得无愧于新时代的新成绩。

寻根说明

寻根寻亲信息均由各地赵氏宗亲提供,本平台免费代发布,有知详情者或寻根宗亲请直接联系本平台留言回复!谢谢!

希望各位赵氏宗亲能传给更多的赵姓人看到,帮助寻根人寻根寻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滨田弥兵卫事件:日本商人降服荷... 公元1628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席卷台南大员。大批日本武装商人暴走,突袭荷兰长官彼得的官邸,将他...
原创 清... 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他一直对清朝历史颇有兴趣,因此常常会去书摊逛逛。有一天,...
原创 公... 清朝时期,皇帝为了巩固与蒙古的关系,常常通过婚姻进行外交联姻。许多皇室宗女被送往蒙古,成为蒙古贵族的...
原创 如... 庞德,原本是马腾帐下的一名部将。马腾兵败后被曹操所杀,他的部队便归马超指挥。庞德因其出众的武力,被誉...
原创 李... 太祖开疆拓土,太宗安邦定国,这种模式在历朝历代都几乎是常态。自古以来,许多开国皇帝被尊称为战神,而作...
新手福音!三国谋定天下轻松畅玩... SLG老哥们都知道,很多三国策略游戏又肝又氪,新手进去根本玩不明白,很容易就被劝退。但《三国:谋定天...
原创 他... 在清朝时期,蒙古部落和大清朝廷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其中的科尔沁部与清廷的关系尤为深厚。科尔沁部与清...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四大中兴大臣之一,他不仅帮助清朝政府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在政治和学术领域也做出了不...
专家讲文物—“仓颉篇”汉简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扫一扫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大碗:海贸遗珍,彩瓷华章 一、年代溯源 此碗产自清代雍正年间(公元17...
原创 清...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高科技刑侦手段,很多案件发生后都难以侦破,许多罪犯也因此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因此...
原创 历...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些瞬间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而有些则成为永恒的痛,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提到燕云十六州...
原创 累... 在古代,各国都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大将,他们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征战四方,不少大将也因此死于沙场。但有些英...
原创 马... 马超在西凉被誉为神威天将军,不仅武力极为出众,而且深得羌人的尊敬。尤其是在潼关之战中,凭借过人的武艺...
播客|气候变化之下,如何让历史... 博物馆的文物,乃至分布在各处的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很多信息,客观上记录了当时的人类如何组织起来,应对各...
原创 中... 最近,中日关系愈发紧张,局势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就在这敏感时刻,一些日吹和日奸却像雨后春笋般冒了...
原创 许... 曹操为了收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土山约三事。有些人误将土山理解为屯土山,但实际上屯...
原创 清... 清朝末期的中国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这动荡的年代,盛宣怀凭借着百亿家产,一度成为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
原创 黄... 黄忠,这位年老的将军,在晚年迎来了自己辉煌的时刻。尤其是在定军山战役中,他亲手斩杀了曹操麾下的猛将夏...
原创 长... 大家好,我是小步。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略决战,甚至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这场战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