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期与民国初年,孙中山积极倡导的民主共和理想几乎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计划中遭遇毁灭性打击。袁世凯曾被视为一位能够成就大业的政治人物,然而最终他由于复辟帝制而一度名声狼藉。尽管如此,他推行的一项政策——发行“袁大头”银币,却意外地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甚至在他去世之后仍然持续流通,发行总量超过了11亿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一银币如此受民众青睐呢?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
袁世凯,作为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的亲信大臣,权势极大,地位也相当显赫。可是慈禧去世后,他的政治生涯遭遇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在1908年新摄政王载沣上台后,袁世凯逐渐失去了权力中心的位置。载沣偏向重用满洲官员,并且排挤了许多来自慈禧时代的汉族大臣,包括袁世凯与张之洞。
面对这种政治上的逐渐边缘化,袁世凯开始感到前途渺茫,出于生存压力,他不得不逐步退出了公开的政治活动。与此同时,载沣所推行的改革计划虽有雄心壮志,却由于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对与载沣自身经验的欠缺,始终未能取得显著成果,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进一步衰退。
而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篇章的开始。但这一局面很快被袁世凯所打乱。他依靠清朝遗留下来的强大政治与军事影响力,成为了北方的实际掌控者。
为了确保自己在政治中的地位,孙中山不得不做出妥协,提出只要袁世凯支持共和政体并促使清帝退位,他便愿意将大总统职务交给袁世凯。袁世凯对这一承诺深感兴趣,迅速采取行动,迫使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宣统帝退位,并稳步地掌握了更大的政治权力。
1912年1月12日,在紫禁城内,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宣统帝和隆裕皇太后流泪同意了退位,宣告了清朝的灭亡。袁世凯则立即向南京施压,要求孙中山履行承诺,放弃大总统职位。
孙中山如约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并于翌日推荐袁世凯接任。经过临时参议院的表决,袁世凯于1912年2月15日正式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他并未亲自前往南京宣誓,而是选择于3月10日在北京举行就职典礼,并随之宣布将政府迁至北京。
1913年2月,中华民国首次举行国会选举,国民党获得了绝大多数席位,宋教仁成为了内阁总理。然而,袁世凯并不满足于这一职位的安排,他渴望进一步巩固个人权力。于是,在同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袁世凯的暗中指使。
此后,袁世凯的帝制野心逐渐暴露,他开始筹划恢复帝制以稳固自己的统治。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四处宣传和伪造资料,推动他父亲恢复帝制的“合法性”。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宣布恢复帝制,自立为“中华帝国”洪宪皇帝。这个举动立刻遭到了全国各地的强烈反对,许多民主派政治家、知识分子、以及各地军阀纷纷表示抗议,认为袁的行为是对辛亥革命的背叛,是对民意和民主原则的践踏。许多地方政府和军阀拒绝承认他为皇帝,坚定地保持地方自治,致使袁世凯的统治基础日益动摇。
然而,袁世凯在上台之初面临的却是清朝遗留下来的严重政治腐败和经济困境。尽管清朝政府的覆灭为民国的成立扫清了障碍,但经济体系的混乱却是无可忽视的巨大难题。当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种类繁多,除了清朝时期的“龙洋”银元外,还有许多地方性的碎银、铜钱,甚至是各类外国货币。此外,纸币因规格不一、信誉低下,造成了经济交易上的极大困扰,民间对此普遍不满。
在此背景下,袁世凯深刻认识到,要想稳定国内经济,必须进行币制改革。他决定通过发行新货币来解决军费开支问题,同时提升个人权威和形象。袁世凯决定在新银币上刻上自己的头像,以此来宣扬个人的政治业绩,并试图增强民众对他的忠诚。
袁世凯最终选择铸造金属硬币作为货币,而非纸币。尽管黄金的价值最为稳固,但由于其高昂的成本,无法适应大规模流通。因此,袁世凯选择了银元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为了确保这些硬币的质量与实用性,他指示设计了“袁大头”银币。该银币的含银量达到80%,并加入了适量的铜和少量锡,以增加硬度,确保其耐用性和长期流通。
于是,在1914年寒冬,天津的造币厂成功铸造了首批“袁大头”银币。尽管民众对于袁世凯的政治形象评价不高,但对这种新型银币的热情却异常高涨。随着天津造币厂的成功,其他地区如江南、广东、武汉等地的造币厂也相继加入生产行列,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仅仅两年时间,袁大头银币的流通量便突破3.8亿枚,成为市场交易中的主流货币。
尽管袁世凯的帝制梦想最终破灭,遭到全国各界强烈反对,且在普遍的谴责下仅仅83天便宣布恢复共和制,他的“袁大头”银币却凭借稳定的价值和高人气,继续在民间广泛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