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孙毅调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
1952年11月,孙毅被调任为华北军区副参谋长,担任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杨成武的副手。当时,华北军区的司令员是聂荣臻,由于他同时担任代总参谋长,工作重心大多放在了总参的事务上,军区的日常工作则由杨成武负责。杨成武见到孙毅后,非常高兴,亲自安排他负责军务处、人民武装处以及战史资料处的工作。
孙毅与杨成武是老战友,二人从土地革命时期便有着深厚的交情。当时,孙毅在红一军团担任重要职务,而杨成武则在军团下辖的红一师担任师政委。随着红军抵达陕北,孙毅被任命为红一军团参谋长,而杨成武则继续在军团中担任职务。抗战时期,孙毅曾短暂担任115师343旅的参谋长,随后与杨成武一同跟随聂荣臻开辟了晋察冀根据地。孙毅最初从事教育工作,致力于根据地干部的培养,后来被调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期间杨成武担任了第一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期间,两人的交集较少,孙毅长期在冀中军区任职,而杨成武则担任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兵团司令员等重要职务。1952年,杨成武从朝鲜战场归来,担任了华北军区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并开始负责军区的日常工作。孙毅到任后,亲自下到部队进行调研,深入一线了解军务、人民武装等情况。他将收集到的问题整理好,尤其是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逐一提交军区研究和讨论。
然而,由于孙毅在决策时通常谨慎而小心,许多问题未能当场解决。下属们开始产生了对孙毅的负面看法,认为他“胆子小、不敢做主”,以及“问题解决得太慢”。从组织原则上来看,作为副手,孙毅确实需要事先向一把手汇报重大问题,而不能擅自做主。这与参谋长的职权有所不同,参谋长拥有更大的权力,且在军区司令员不在时,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可以有更大的决策空间。因此,尽管孙毅并非完全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总是依照流程行事,导致一些下属产生了“孙副参谋长处理问题慢”的印象。
在华北军区担任副参谋长半年后,孙毅被调任到军校部工作。也许参谋长的岗位并不适合他,毕竟他并非对这一职位有过多的热衷。从孙毅的履历来看,他更倾向于从事军事教育工作。自宁都起义参加红军以来,孙毅便一直在向红军学习革命理论,并在红军的教育岗位上做得得心应手,不愿再回到作战岗位。即便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期,他仍希望能留在学校担任教员。
尽管孙毅在红军时期曾担任过军团参谋长,抗战期间也曾担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但这些职务都只是短暂的,他真正的才能在于军事教育。在这些岗位上,孙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带领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与其让他继续在军区或其他单位担任领导职务,不如将他放在军事院校,发挥他对军事教育的深厚兴趣和经验。
至于为何孙毅未能进入成立不久的南京军事学院,而是留在了北京,这背后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华北军区的干部较为紧缺,流出的人远多于流入的人。而且朝鲜战争尚未结束,支援前线的任务不仅来自东北军区,还有华北军区的支援。南京军事学院的筹建是由刘伯承领导的,且其干部主要从二野、三野调派,而华北军区的干部并未优先被调入南京军事学院。
孙毅在离休后,依旧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曾为各类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包括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这显示出他对教育工作的真正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