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以后,沙俄开始大规模侵略清朝,其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占领清朝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沙俄的技术优势。沙俄之所以能够轻松侵占大片土地,正是因为他们比清朝更早接触到西方的先进科技,从而制造了一种错觉,让清朝认为沙俄和英法一样强大,能够在东方发动像鸦片战争那样的战斗。然而,实际上,沙俄并不具备在东方发动一场大战的条件。当时的沙俄,表面上强大,实则不过是一个依赖外力的“纸老虎”。若清朝能够识破沙俄依赖西方技术的虚假形象,或许就不会轻易将如此多的土地割让给沙俄了。
事实上,在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的海军舰船仍然是依赖风帆的传统军舰,而英法联军的舰船早已装备了蒸汽机,技术差距悬殊,沙俄在海战中惨遭完败。这场战败促使俄国人认识到,必须结合蒸汽机与舰船,借鉴英法的技术进行改革。到了东方,沙俄凭借这种新式舰船,便给清朝官员,尤其是黑龙江将军奕山,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奕山误以为沙俄的军力等同于英法的强大力量,产生了严重的错觉,导致清朝的防线几乎崩溃。
然而,随着1860年后清朝的洋务运动逐步展开,清廷开始反思并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这一系列改革使得清朝迅速接触并吸收了大量西方先进技术,尤其是与军事相关的技术。随着战争技术的更新和新型装备的引进,清朝的军队焕然一新,特别是军工生产方面,建造了不少新式舰船和现代化的武器制造厂,这为清朝提供了与沙俄抗衡的基础。通过购买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清朝逐步打开国门,开始与世界接轨。
沙俄集中侵略清朝的时期集中在1858年到1864年之间,在这段时间内,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共计割走了外东北和外西北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后,沙俄再想不费一兵一卒从清朝手中继续割地,就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因为,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清朝逐渐意识到沙俄并非如同英法等列强般强大,沙俄实际上也不过是从英法的打击中吸取教训,早于清朝接触西方技术而已。
此外,清朝在洋务运动中逐步培养出了大量懂得近代技术的人才,尤其是在军事领域,这些人成为了改革的中流砥柱。沙俄的威胁策略在这些新一代的清朝官员面前不再奏效,沙俄的“狐假虎威”之计逐渐失去了效力。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老旧思想的保守派在面对沙俄时感到害怕,因此在1881年与沙俄签订了《伊犁条约》,割让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伊犁条约》也标志着清朝在谈判桌上首次成功迫使沙俄做出让步,收回了特克斯河流域。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朝在洋务改革后逐步掌握了外交谈判的主动权,不再是昔日的闭关自守的国家。
当时许多人对沙俄感到畏惧,主要是因为沙俄和英法一样,都是白种人,但实际上,沙俄的实力远没有想象中的强大。沙俄的国土广阔,资源丰富,但人口却只有清朝的四分之一左右。清朝若能很好地学习并运用西方的科技优势,完全有能力抵挡沙俄的侵略。而清朝最大的挑战在于未能将外来的技术消化吸收为自己的创新力量,始终依赖“拿来主义”,没有充分培养出源动力。清朝对于技术的学习更多是依赖购买现成的装备,而非从根本上改善教育和科技研发。
与沙俄不同,清朝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技术上,还在于国家治理与内部创新的能力上。清朝在发展近代化过程中依赖进口的技术,但没有像日本那样,除了购买外,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教育和科技培养。日本在这方面的投入和创新为其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朝的洋务运动最终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为它仅仅满足于模仿,而没有在根本上进行自我超越。
沙俄的进攻最终因清朝在洋务运动中的改革而遭遇了瓶颈。清朝虽然通过购买和学习西方技术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但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滞后,决定了其在与沙俄的斗争中,仍然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