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军队将领中,有不少人年轻时曾在老一辈革命家身边工作,长期接受他们的指导、教诲乃至批评与指责。因此,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逐渐成长为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官。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将领从最初的战士成长为大军区政委的重要历程。他便是宋清渭将军。虽然提到他的名字,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他曾在八九十年代间担任济南军区政委,贡献卓越。
宋清渭在抗日战争后期参加了八路军,并在解放战争期间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一名基层干部,负责起政治工作,担任指导员和团组织干事等职务。1949年,他随10兵团解放了福建省,此时他在兵团直属政治处担任组织股副股长。从那之后,他在兵团与军区机关工作了十几年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52年,宋清渭被调任福建军区组织部担任党务助理员,相当于营级的职务。随后,他又改任军区党委秘书,1960年升为组织部党委科副科长,兼任党务秘书,主要负责执行军区党委的各项具体工作,比如党委会议的记录整理、党员身份管理等。由于长期参与军区党委会,他在这个位置上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与锻炼,尤其是在协调能力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担任秘书期间,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往往更具说服力,宋清渭也在其中得到了许多领导的指教与启发。
当时福州军区的领导阵容由韩先楚担任司令员,第一政委是叶飞,第二政委为刘培善。由于叶飞身兼省委第一书记,重心在地方事务,因此军事工作大多由刘培善负责,宋清渭与刘政委的交流频繁,接受了他的指导和批评,自然从中获益匪浅。刘政委对工作要求一丝不苟,秘书负责起草的会议报告常常长达3.5万字,他要求每一个字都不能出错。秘书们为了这一份文件连续奋战了三夜,反复校对了超过20次,最终还是出现了一个“产生”与“生产”的错误,换来的可是严厉的教育,宋清渭也怀着愧疚的心情向领导作了诚恳的检讨。
1959年,军委召开了扩大会议,要求各军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参会。刘政委早早赶到,宋清渭则与其他几位军级领导稍后到达。由于没有直达车,他们不得不在前往上海的道路上多次换乘。当抵达上海后,却接到通知,炮兵、工程兵军政主官均不需要参加会议。宋清渭与其他人商讨后,果断决定通知这些领导们返回。然而,他犯了一个大错,擅自做主,未请示刘政委。此时,刘政委考虑到总政的通知,依然希望这些干部能参会,并得到了批准。宋清渭却并不知道秘书已经将其他几位领导遣散。当他抵达北京,询问其他几位领导为何未能出席时,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刘政委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指责他作为秘书不应擅自决策,而要请示上级。
所幸的是,那几位有经验的领导及时向刘政委请示,最终没有导致时间的浪费,及时搭上了去北京的火车。而此时的宋清渭心中满是委屈,明明他接到的通知是不需要前去的,没想到会遇到如此变故,内心颇感后悔,情绪也随之低落。接下来的几天,他决定躲避刘政委。首长注意到这一变化后,主动找他谈话,告诫他办事要谨慎,要正确对待批评,不能因为挫折就气馁,这番话深深印在了宋清渭的心中。
时光流转到了1963年,经过多年在机关的工作,宋清渭开始思考自身的职业道路发展,向军区首长请示后,他被下放担任团政委、省革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师政委及军副政委等职位。直至1983年,他终于被提升为军政委。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军队开始亟需实现现代化和年轻化的目标,宋清渭得以重返舞台,调任济南军区副政委及政委,在济南军区工作期间成就斐然,展现了他出色的领导才能。
下一篇:原创 军事上无力,政治上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