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临终警告儿子:我死后必遭灭门!摆这些东西可保命
迪丽瓦拉
2025-09-09 11:04:22
0

公元 721 年,长安城中秋意渐浓,萧瑟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一代名相姚崇,静静地躺在病榻之上,眼神望向窗外随风飘零的落叶,心中的忧虑如这深秋的寒意般,挥之不去。

姚崇,作为 “开元盛世” 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一生历经五朝风云变幻,曾在武后、唐睿宗、唐玄宗三朝荣任宰相之职。

他在朝堂之上纵横捭阖数十载,政治生涯波澜壮阔。然而此刻,他深知自己大限已至,那些平日里被他压制得难以喘息的政敌,必然会趁此机会反弹报复,姚家很可能面临灭门之灾。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姚崇左思右想,最终把儿子唤至床前,说出了那个看似奇特的嘱托:“我死后,你把家里珍藏的名画器皿都拿出来,摆在灵堂上显眼的地方。” 儿子满脸困惑,但父命难违,只能照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此举,成功保住了姚氏全族。

姚崇出身于陕州硖石的武将世家,凭借其 “明辨如神” 的过人智慧,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公元 705 年,武则天病重,朝中大臣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位。

姚崇虽参与其中,但在武则天退位之际,却不禁痛哭流涕。旁人赶忙提醒他:“此时岂是哭泣之时?恐怕大祸将至啊!” 姚崇却神情庄重地解释道:“我长期侍奉则天皇帝,如今突然与之诀别,心中悲痛,此乃人之常情。

先前参与讨平逆乱,是尽臣子应尽的本分;今日因与旧主诀别而哭泣,同样是臣子应守的节义。”

时光流转,到了唐玄宗时期,姚崇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唐玄宗即位之初,胸怀壮志,立志革新,以重振大唐雄风。

姚崇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需求,向唐玄宗提出了 “十事要说”,这一系列治国方略涵盖了整顿吏治、废除苛法、减轻税赋等诸多方面,每一条都切中当时的社会时弊。唐玄宗听后大喜,不禁赞叹道:“此真宰相才也!”

在姚崇的悉心辅佐下,唐玄宗大力推行改革,一时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大唐王朝就此开启了辉煌的 “开元盛世”。其中,在灭蝗救灾一事上,姚崇的表现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开元四年(716 年),山东地区蝗灾肆虐,铺天盖地的蝗虫如乌云般遮蔽了天空。由于当时科学认知的局限,百姓们认为蝗灾是 “天谴”,蝗虫是 “神虫”,人力无法与之抗衡,因而不敢捕杀,反而设祭膜拜。

就连朝臣们也大多认为蝗虫不宜捕杀,主张靠 “修德” 来战胜天灾,声称 “杀虫太多,有伤天和”。

然而,姚崇却坚决主张灭蝗。他言辞恳切地说道:“这些庸儒拘泥于陈旧观念,不知变通。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只要人们齐心协力,必定能够将其扑灭。

倘若因为害怕违背天意而不采取行动,百姓必将颗粒无收,那才是真正的大祸临头!” 于是,他果断派出 “捕蝗使”,采用行之有效的灭蝗方法,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终于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即便有人以 “天灾” 为由提出质疑,姚崇依然拍案怒喝:“若杀虫有祸,我姚崇一人当之!”

不过,姚崇在朝堂之上并非毫无瑕疵。为了大权独揽,他常常压制那些与自己政见不合之人。卢怀慎与姚崇一同担任宰相,卢怀慎为人谦逊,但才能稍逊于姚崇。

每当遇到政务,卢怀慎总是推给姚崇处理,自己则很少发表意见,因此被人讥讽为 “伴食宰相”,暗指其光陪吃饭却不作为。

而在众多被姚崇排挤的人中,张说与他的矛盾最为尖锐。张说同样是一位颇具才能的臣子,与姚崇同在朝堂为官,却因政见不合以及权力之争,两人积怨已久。

有一次,张说偷偷前往岐王府,姚崇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向唐玄宗进言,称张说与岐王交往过密,恐怕有结党营私之嫌。唐玄宗听闻后,不假思索便相信了姚崇的话,张说因此被贬官外放。从那时起,张说对姚崇的怨恨愈发深沉。

如今,姚崇自知时日无多,而张说却重新得到起复。病榻上的姚崇冷笑一声,说道:“张说如今重登相位,必定正等着我咽气,好对姚家展开报复。” 他忧心忡忡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们,他们既没有出众的才能,又缺乏官场经验,根本不是张说的对手。自己一旦离世,姚家的灭门之祸恐怕就在眼前。

于是,姚崇对儿子做出了最后的安排:“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全部陈列出来。” 儿子们满脸疑惑,实在不明白父亲为何要这样做。

姚崇又详细地嘱咐儿子们如何应对:“他向来喜爱这类珍宝,如果他看都不看一眼,那你们就有危险了;倘若他表现出兴趣,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

姚崇去世后,一切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张说果然前来吊唁。当他踏入灵堂,看到那些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珍宝字画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姚崇的儿子姚彝见状,立刻上前奉上,恭敬地说道:“先父遗命,此物当赠知音。” 紧接着,姚彝便请求张说为父亲撰写碑文。

正所谓拿人手软,张说收了人家如此厚礼,也不好拒绝,于是挥笔写下一篇墓志铭。在文中,他专捡好词夸赞姚崇,对其功绩一顿猛夸。姚彝接过写好的碑文,心中有些忐忑,待看到上面满是溢美之词后,才松了一口气,暗自庆幸:张说果然是碍于情面,顺着他们的意思写了。

张说回到家中,冷静下来后,便后悔不已。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中了姚崇的算计,马上派人前往姚家索回碑文,借口说有些措辞需要修改。姚彝不慌不忙地回应道:“不好意思,来晚了,碑文已通过皇上审阅了。”

原来,姚彝拿到碑文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马不停蹄地呈给了皇帝。唐玄宗看过碑文后,对张说一顿夸赞,说道:“果然宰相肚里能撑船啊,如此不计前嫌。” 张说得知此事后,彻底明白了一切,只能苦笑着感叹:“活张说竟被死姚崇算计了!”

此后的二十年里,总有人试图翻姚崇的旧账,弹劾姚家。但每当此时,姚家只要拿出当年御笔亲题的墓志铭,风波总能平息。

毕竟皇帝都认可了姚崇的一生功绩,旁人又怎好再多说什么呢?姚崇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家族留下了一道坚固的保护屏障,其智谋与远见,令人叹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李清照(1084年-1155年),是如今山东济南的著名女性词人;秦桧(以下称桧贼,1090年-115...
原创 曹... 东汉末年,国家四分五裂,最终演变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虽然这三国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但正统问...
原创 完... 完颜阿骨打是金朝的开国皇帝,他为金朝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建立金朝的过程令人瞩目,令人惊讶的是,...
原创 穷... “穷的时候,没人问你过得怎么样。” 吕蒙正,北宋宰相。早年却穷得连饭都吃不上,靠乞讨为生。 一副对联...
分享|百余年后再回顾,中西医的... 诗人、学者林庚在《北平自由诗》中写:“当玻璃窗子十分明亮的时候/当谈笑声音十分高朗的时候/当昨夜飓风...
原创 朱... 回到明朝初年,朱元璋已经在南京的灵璧宫内登基,成为了大明的开国皇帝。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和抱...
原创 刘... 刘伯温曾预测:“兔年,虎兔辰蛇,十愁难过;贫者万留千,富者万留三。”这一预言深具象征意义,揭示了许多...
70个字丈量中华五千年文明!《... “四川真的有四条川吗?”“为什么古人用‘自’代表鼻子?”——这些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却让一部纪录片火成...
百余明清犀角器上博展出,从天然... 澎湃新闻获悉,5月30日,“古犀珍献:上海博物馆藏明清犀角器”展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正式启幕。展览...
原创 商... 商汤灭夏之前,商族曾多次迁都。在商朝建立之后,迁都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史书记载中提到“殷人屡迁...
我国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幽灵祖...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团队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
原创 张... 著名演员李靖飞因病离世的消息,让人们不禁回想起他在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饰演的张飞一角。剧...
铜铸岁月印记:户部光绪元宝当制... 在晚清货币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户部光绪元宝当制钱二十文犹如一颗镌刻着时代密码的明珠,承载着中国近代货币...
原创 曹...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派遣大将颜良攻打东郡太守刘延,兵锋直指曹操的腹地,最终导致了著名的官渡...
原创 春... 白起,字公孙起,来自郿地(今陕西眉县)。他的出生年份尚无确切记载,但历史普遍认为他于公元前258年去...
原创 二... 自从甲骨文的问世和殷商遗址的发现,历史学者和考古学家便确认了太史公《史记》中提到的商汤世系的真实存在...
原创 西... 谈到西方古代的统治者,首先引起中国人注意的,往往是称号上的差异。在西方历史中,时常可以看到像“恺撒大...
红色纪念馆“变身”思政大讲堂 人民网北京5月29日电 曾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校址上建校、被誉为“革命的产儿”的光华大学在五卅运动中...
在欧洲最早的唐人街,这座仓库改... 在荷兰鹿特丹卡滕德雷赫特半岛之上,新建成的Fenix博物馆临港而立,俯瞰这一片区的历史故事。该地区是...
北宋最强状元是福建人,苏轼都承... “状元?苏轼只是第二?这名字你听过吗?”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放榜日,汴京城炸开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