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新四军第三师接到北上东北的命令,黄克诚师长为了增强师部的领导力量,决定提拔刘震或洪学智担任副师长。然而,师部和军部都无权直接做出这种级别的任命,这样的决定必须上报至华中局。令黄克诚和其他人感到意外的是,华中局并未批准这一任命,这个结果让大家多少有些震惊。在1944年之前,第三师有一位副师长张爱萍,之后他调任第四师担任师长。随后的第三师师部领导成员仅剩下黄克诚、参谋长洪学智以及政治部主任吴法宪。至于华中局为何没有批准这一提议,至今仍无确切解释。
当时,新四军的七个师各自的领导班子都相对精简。第一师的师长是粟裕,副师长是叶飞,政治部主任是钟期光;第二师的师长是罗炳辉,政委是谭震林,政治部主任是肖望东;第四师的领导则包括师长张爱萍、政委邓子恢、副师长韦国清以及参谋长张爱萍;第五师的领导班子包括师长李先念、政委参谋长刘少卿与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六师由谭震林担任师长兼政委,参谋长是罗忠毅;第七师则由张鼎丞担任师长(未到任),政委是曾希圣,参谋长为孙仲德,政治部主任为何伟。尽管每个师的领导班子都相对精简,但面对即将前往陌生战场东北作战,工作量无疑会大大增加。黄克诚选择提拔刘震或洪学智,旨在加强师部的领导力量,尤其是在这样艰难的战斗环境中,只有三位领导的师部运作显然力不从心。如果刘震担任副师长,师部的军事领导力量将得以增强;如果是洪学智担任副师长,则可以调任彭明治为参谋长,从而进一步增加师部的领导层次。
事实上,黄克诚有权向中央提出任命建议,这源于他刚刚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根据相关规定,候补委员有向中央报告和建议的职责,因此,黄克诚的建议并不算越级上报。最终,在上级的批准下,刘震和洪学智被任命为副师长,而彭明治继续担任旅长,这个决定基于此前的文章提到的考虑,即彭明治仍然适合保持旅长职务。
新四军第三师在向东北进军时,分为先头部队和主力部队。刘震担任10旅旅长,正值行军途中,未能及时收到这一任命通知。直到11月中旬,部队在河北玉田休整时,黄克诚将上级的任命通知转交给刘震,并介绍了7旅、8旅以及独立旅的情况,指出他未来在全师作战指挥方面将担任更为重要的职责。事实上,在第三师到达山海关时,秦皇岛登陆的敌先头部队已经对山海关守军发起了进攻,而当时山东第七师的杨国夫部正坚守在该地。刘震本打算配合兄弟部队指挥作战,但形势迅速变化,山海关失守后,三师被指示从冷口和喜峰口出关,最终在11月下旬抵达锦州。
进入东北后,由于缺乏稳定的根据地,第三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开辟根据地。虽然部队也参与了一些战斗,但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任务仍然是剿匪,肃清匪患,建立后方的稳定秩序,同时发动群众。此时,刘震与黄克诚、洪学智一同带领8旅特务一团向通辽进军。随后,刘震被任命为吉江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及政委,洪学智则成为辽西军区副司令员,并在后来的日子里调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继续进行剿匪工作。
随着全军的改编,野战纵队的组建使得刘震和洪学智分别成为了纵队司令。刘震比洪学智早一步担任纵队司令,在指挥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洪学智在黑龙江的剿匪任务完成后,也被调任担任纵队司令,两人分别指挥第二纵队和第六纵队,在许多艰难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第二纵队是由第三师的8旅、10旅以及独立旅组成的,这些部队在长期的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第六纵队则由第三师的7旅、山东第七师以及渤海军区独立旅组成。因此,第二纵队和第六纵队都有着第三师的血脉。1949年,全军再次进行改编,刘震被任命为14兵团副司令员兼军长,而洪学智则担任15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解放后,他们两人都被评定为副兵团级,并获得了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