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军中不乏资历深厚的老资格将领,其中聂鹤亭作为一个突出的例子,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上将。尽管他的资历和职务水平相当,但最大的短板就是他的战斗成绩表现平平。此外,在军衔授予的过程中,他的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若非罗帅的鼎力相助,他的军衔之路可能就此止步。
提到聂鹤亭,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这与他所担任的职务有着直接的关系。1921年,聂鹤亭在安庆的皖江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完成学业后,成为了一名中心体育老师。在那个年代,能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他,算得上是文化人,随后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军旅,到江西的一所军事学校深造,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他积极参与了叶挺独立团,并迅速晋升为排长。1926年加入共产党后,他的工作重心转向地方,从事地下活动,在各类复杂的环境中锤炼自己,虽然这些经历相比于许多老将军来说,早已显示出色的资历。
大革命失败后,聂鹤亭回到安徽阜阳一带,从事地下斗争。1929年,他被派往江西,随后志愿加入红四军,担任参谋职务。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履行了副团长和团长的责任。1931年,他升任参谋长,之后再未调整过职位,始终在这一重要的岗位上发挥着影响力。
在此后的岁月里,聂鹤亭曾担任师参谋长和军参谋长,并在红一军团担任作战科长、红一方面军的参谋长,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持。抗战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军委参谋部作战局局长和总参参谋部部长。至1938年,他调至晋察冀军区,兼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和参谋长;而在1939年,他接替孙毅出任晋察冀军区的参谋长,期间始终协助聂老总的日常工作,无疑为战地管理贡献了力量。1942年,他被派回延安进修,结束了他在晋察冀的三年工作经验。
抗战胜利后,作为在延安待命的干部,聂鹤亭原本计划前往山东,但在途中接到通知,被调往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的参谋长,虽在萧劲光之后,但依然发挥了关键作用。随后,他被下放至军区,出任辽吉军区和辽北军区的司令员。
在战火纷飞的前线,聂鹤亭虽身处后方,却扎根于地方武装的稳定工作,确保了粮食和兵员的充足供应。1949年,部队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后,他被任命为副参谋长。在这个时期,四野的参谋长有萧克和赵尔陆,而副参谋长的确立则强调了聂鹤亭的资历。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考虑到聂鹤亭的资历和职务,他应该能当上上将,但他最大的短板就是战绩的欠缺,尽管他长期担任参谋长,为军事战略作出了贡献,却未能在战场上取得显赫的成绩。结果在1955年授予军衔时,上将、中将乃至少将的名单上都没有他的名字,这个情况不免让人感到疑惑。
在授衔前夕,由于一些问题,他本人也遭到了批评,关于是否授予他军衔存在较大争议。若非罗荣桓老首长能够公正地处理问题,他很可能会与军衔失之交臂。最终在1956年,他被补授为中将军衔。
在五十年代,他进一步担任装甲兵司令部副司令员,随后的六十年代又调任工程兵副司令员,然而,他的健康状况却不断恶化,最终于1971年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