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随着全军统一改编,16个兵团应运而生。在这些兵团中,有着许多赫赫有名的司令员:1兵团司令王震,2兵团司令许光达,3兵团司令陈锡联,4兵团司令陈赓,5兵团司令杨勇,7兵团司令王建安,8兵团司令陈士榘,9兵团司令宋时轮,10兵团司令叶飞,12兵团司令萧劲光,13兵团司令程子华,14兵团司令刘亚楼,15兵团司令邓华,18兵团司令周士第,19兵团司令杨得志,20兵团司令杨成武。
其中,绝大多数兵团司令都荣获了大将或上将的军衔,唯独13兵团司令程子华未能得到这一殊荣。许多人对此感到惋惜,毕竟,从程子华在战争年代所担任的职务来看,包括曾经担任冀察热辽军区政委兼分局书记等重要职务,他的资历本应不逊色于其他司令员。如果真要授予军衔,他的级别恐怕也应当是上将。
程子华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在土地革命初期,他就已担任红一方面军的代将领,并且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协助红25军的工作。起初,他被上级安排担任军参谋长,然而,当他抵达鄂豫皖时,地方领导对他的军事背景高度评价,认为他应当担任军长,最终接替了徐海东的位置。徐海东转任副军长,而吴焕先则担任政委。随着红25军不断与敌军激战,吴焕先英勇牺牲,程子华被任命为政委,红25军开始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
陕北红军与红25军的会师后,程子华被任命为红15军团政委。抗战爆发时,红15军团改编为115师344旅,程子华虽然应担任政委,但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黄克诚接任了这一职务。在身体恢复后,程子华调往山西,开始从事统战工作,参与了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的武装部长工作。
在冀中工作了五年后,程子华于1943年调往晋察冀军区,担任副政委兼分局副书记,并在聂荣臻到延安开会期间代理分局书记及军区政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领导能力逐渐展现出来,后来晋察冀分局和军区的工作都由他负责。抗战结束后,冀热辽地区的中央分级由晋察冀中央局领导,他担任冀热辽分局书记兼冀热辽军区政委,萧克担任司令员。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冀察热辽军区为东北与华北的联系提供了关键支持,战略位置异常重要。特别是在部队出关之时,程子华不仅负责后方的补给,还肩负着重要的指挥任务。1947年,随着形势的变化,冀察热辽军区与东北军区的规划调整,程子华继续在这个重要地区发挥作用。
1949年,程子华再次被调往战斗前线,参与平津战役,并在随后的南下解放中南、广西等地的战斗中,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广西解放后,他被调去担任山西省委书记,这一职务的任命并非偶然,因为他熟悉山西的民情与政治环境,能够更好地推动地方工作。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转为地方工作,不再参与授衔,但他历任的职务和贡献足以证明其大将级别的资历。根据当时的军衔评选标准,程子华应该得到上将的军衔。然而,军衔的授予不仅仅考虑个人的战绩、职务,还与背后的“山头”密切相关。以程子华的同僚萧克为例,尽管他的资历也非常高,但因多次调整工作岗位,导致其与某一具体“山头”的联系不如其他人物稳固。
总的来说,程子华的军事才能和贡献无可置疑,他的经历也证明了他具备大将的资历。但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最终他未能获得这一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