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少卿将军,或许许多人对他并不陌生,但在抗战时期,他在新四军第五师的表现却是令人瞩目的。他曾在浴血奋战的年代为国家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赞誉。
新四军第五师的发展与李先念、任质斌以及刘少卿三位杰出的军事干部密不可分。他们在1938年后被派往豫鄂边区,肩负起重要的军政职责,逐步形成了以李、任、刘共同为核心的军事管理团队。刘少卿的角色是担任参谋长,具体负责诸多军事事务,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
尽管新四军第五师仍归属于新四军的体系,但由于地理限制,使得其独立发展,与其他部队的联系相对较为稀少。这一独立性也赋予了第五师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策略。
在1939年至1944年的这五年间,刘少卿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严格来说,第五师的规模已相当于一个大战区,其边区部队的人数多达五到六万。李司令的背景是政工,擅长于发动群众和开展思想工作,而刘少卿则在军事层面上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分担了许多工作。
刘少卿的性格颇具火爆,随着他职务和任务的层层递增,他在与老部下沟通时有时言语显得格外冲突。记得在一次战斗中,他指派团政委罗通去指挥其他部队,罗通试图发表自己的观点,却被刘少卿一口回绝,更是口出重话,甚至威胁要将罗通拉去枪毙,随即两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得不被旁人拉开。虽然言辞激烈,实则在当时危急的战局中,这样的话语并无实际意义,也只是一时失控。罗通对此感到委屈,心中愤懑,但在随后的战斗中,他义无反顾地跃入前线,危急时刻只想着若是自己能为大局牺牲,便无怨无悔。所幸的是,最终他不仅全身而退,还取得了小胜。
作为昔日战友,即便在等级上有所差异,他们在配合与合作中建立的深厚感情,使得这份同仇敌忾的战友情谊没有留下怨恨。
在中原突围前,尽管罗通和刘少卿都被调动了军事职务,但突围战之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再次见面时亲切如故。刘少卿向罗通诉说生活的窘迫,罗通豪爽地将自己积攒下来的银元和法币一分为二,给予刘少卿。那是罗通在战斗中努力存下的钱财,因当时他尚未成家,更没有孩子的负担,而刘少卿则不同,已婚并且有了孩子,面临着更多的开销。面对罗通的慷慨,刘少卿心中自然感怀,然而那一幕是否曾在他心头浮现,留给人无尽遐思。
解放战争期间,罗通被派往晋绥军区工作,而因部队南下大别山原本归于第五师的部队则需重新整编为第十二纵队参与南下行动,他于是改调至江汉地区。刘少卿则有着赴东北的打算,最初前往晋冀鲁豫军区,随后又转至华东军区。在那里,他的职务并不稳固,且相对平凡,未获重视。
最终在1952年评级时,罗通升为副军级少将,而刘少卿却仅为准军级少将,实际上刘少卿的资历应当是正军级,或许这是由于他临时职务安排的影响。自从上海解放后,他担任了上海铁路公安局局长,管理着三个团,而他在1947年时已是内线兵团的参谋长。
十几年后,当他们都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再次相聚时,彼此间回忆起往昔发生的种种,包括因为指挥权出现过的分歧,罗通坦言当时一心赴死的想法,让刘少卿意识到自己当年的言语给他带来的影响,因此诚挚地表达了歉意。对此,罗通则轻描淡写地说,这些都过去了,不必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