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开国将领中,陈赓大将无疑是最受欢迎的那位。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其他场合,他的幽默和风趣总能打破沉默,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他不仅能与上级官员谈笑风生,更容易和普通士兵打成一片,毫无架子,亲和力十足。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能够像他那样与老上级和士兵们互动自如的干部,的确为数不多。往往一些干部随着职务的提升,性格也随之变得不可一世,变得严厉而高傲,和下属的关系也逐渐疏远。在此背景下,像王智涛这样的军事教育出身的干部对名利和地位并不放在心上,反而对那些升职后的往日同学感到一丝惆怅,因他们变得冷漠和傲慢。他在内心深处也曾自我剖析过这种心态的变化。
在抗战期间,王智涛曾在抗大和129师任职,上级对他的评价往往是两极化的:有人称赞他严谨,但有时候也会认为他太不随和,甚至可以说他对待下属有些过于苛刻。作为抗大的教育科长,他曾因为马驮粮食而责备驭手未能及时饲喂马匹。他认为,马儿总要工作,就应该有足够的食物,而这虽看似小事,却似乎传达出了一种不平等的态度。得知此事后,上级对他提出了批评,认为他对下属严厉。但王智涛心中却有些不满,他觉得马儿在工作后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怎么能在紧急情况下全力以赴呢?
在129师担任385旅参谋长时,他对下属的态度也同样显得过于严厉,甚至有些冷酷,导致部队基层的士兵对他心存敬畏却不敢亲近。对此,他并不在意,认为自己不迎合上级,不善于阿谀奉承,保持了个人的原则。他几乎不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始终认为部队是一个大家庭,成员之间应互相扶持,干部更要积极帮助下属解决问题,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在工作上,王智涛自认为能力超群,对下级的工作不完全放手,总是亲自操刀。例如在编写教材时,他对于不够满意的内容,不是指导教授去改进,而是亲自动手,结果导致自己忙得不可开交,而其他人却没有从中获得成长。当参与作战部队时,他也总是对参谋起草的文件进行严格把关,若感觉不妥就一再退回,修改完后没有给出具体意见,若多次未通过,他便会亲自动手改写。这一系列行为,使得他在下属心目中的严厉形象逐渐形成。
在当时倡导官兵一致的背景下,他的严厉态度让许多下属对他心生不满,甚至把意见反馈给师首长,邓政委曾指出他不够随和。对于干部而言,融洽的关系与平等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无法让士兵感觉自己亲近,常常会疏远团队的凝聚力。在后来对自己个人主义的反思中,他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在解放战争时期,他选择作为曾经的学员的副手,心中则变得坦然。尽管他自认为资历和职务相当,然而在实际战斗经验上仍有所欠缺,对部队的情况、敌情、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及复杂的地形等都不够了解。
实际上,作为一名干部,王智涛能勇于剖析自身缺点,深入分析自己的心态,这已经显示出极大的诚意。归根结底,作为人,谁都有缺点,也都有自己对名誉和地位的看法。这本是人之常情,每当身处高位时,难免会有些高高在上的感觉,但他能坦诚地表达出来,实在是相当难得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