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河流域是一个位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范围地理区域,这一名称源于俄国人,原因是该区域有七条河流注入巴尔喀什湖,因此得名“七河流域”。至于具体是哪七条河,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目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版本列举了七条河流,它们分别是伊犁河、库尔乌苏河(也叫卡拉塔尔河)、勒布什河(也叫列普瑟河)、爱古斯河(即阿亚古兹河)、阿克苏河、萨尔坎德河和巴斯坎河。
不过,这个定义仍然仅仅是一种比较勉强的划分。沙俄提出这个“七河流域”的地理概念,目的其实十分明确:他们希望将包含伊犁河谷在内的这一大片土地,划归为一个统一的区域,以便在吞并中亚各大汗国时,可以顺理成章地将这块肥沃的土地纳入囊中。伊犁河谷被称为“塞外江南”,水草丰美、粮食丰收,素来是人们垂涎的宝地。若能控制这片土地,沙俄在中亚的存在就能够立稳脚跟。然而,沙俄的这一愿望并未完全实现。
在元朝时期,西域地区隶属于察合台汗国,这个汗国由成吉思汗的二子察合台所建立,掌控着中亚与西域广阔的领土。到了明朝,虽然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辖权直到哈密为止,但察合台汗国的东部仍然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14世纪,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其边界恰好就是巴尔喀什湖。随着西察合台汗国被帖木儿帝国取代,东察合台汗国在16世纪初也开始面临内部分裂的局面。
这一时期,叶尔羌汗国逐渐崛起,成为东察合台汗国的继承者,而七河流域继续在东察合台汗国的掌控之下。同时,瓦剌部的达延汗也崭露头角,试图统一各部。他将瓦剌部族一股脑地赶到西部,进入了东察合台汗国与叶尔羌汗国的领土。瓦剌部的实力不可小觑,这个部族曾经俘获了明朝的英宗朱祁镇,并且分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以及杜尔伯特四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着令人瞩目的历史。
随着瓦剌部的扩张,东察合台汗国与叶尔羌汗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尤其是在1570年,东察合台汗国的灭亡,使得叶尔羌汗国重新统一了西域。之后,叶尔羌汗国自身内部的纷争为瓦剌部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准噶尔部,在17世纪初逐渐强势崛起。他们开始攻城掠地,最终在1678年前后灭掉了叶尔羌汗国,成为西域的主宰,七河流域也因此进入了准噶尔汗国的版图。
然而,准噶尔汗国的扩张并未得到其统治者噶尔丹的完全满足,他希望能够恢复成吉思汗的伟业,获得更多的土地。因此,在1688年,噶尔丹决定带领大军翻越杭爱山,直扑当时已经归属清朝的喀尔喀蒙古。此举意味着准噶尔汗国与清朝发生了直接冲突,而康熙帝自然不会袖手旁观,遂爆发了三次征伐噶尔丹的战争,最终导致噶尔丹兵败身亡,但准噶尔汗国并未因此灭亡。
进入康熙晚年时,准噶尔汗国再次活跃,策妄阿拉布坦成为新任汗国首领。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进军藏区,康熙由于身体原因无法亲自出征,便派遣了其第十四子胤禵去解救藏区。在胤禵的指挥下,准噶尔汗国的军队被成功驱逐。然而,准噶尔汗国的生命力依然顽强,它依然占据着中亚和西域大片领土,七河流域自然也在其势力范围之内,沙俄对此也保持着高度警觉。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帝计划乘机一举消灭准噶尔汗国,但被噶尔丹策零的强大反击打败。此后,双方以杭爱山为界,暂时维持了和平。直到1745年,准噶尔汗国遭遇严重的瘟疫,噶尔丹策零在其中去世。此后,汗国内部为了争夺继承权而陷入混乱,成为了清朝进攻的最佳时机。1755年,乾隆帝下令进军准噶尔汗国,并于1757年成功征服,七河流域也正式落入清朝之手。
乾隆帝随后将西域命名为新疆,并在此设立了伊犁将军,负责管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袤疆土。此后,七河流域的管理逐渐加强,尤其是由于哈萨克汗国的某些部落与清朝关系密切,清朝允许哈萨克牧民在七河流域放牧,逐步使得该地区人口稳定,逐渐定居下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衰弱也为沙俄提供了机会。1860年,沙俄割走了清朝外东北部分领土,进而对七河流域产生了浓厚兴趣。1864年,沙俄逼迫清朝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外西北的44万平方公里土地割给了沙俄,其中包括七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沙俄的扩张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还提出希望将伊犁河谷纳入其领土。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了整个伊犁地区,使得七河流域几乎完全落入了沙俄之手。
尽管如此,这一行为并未得到合法认可,清朝对此表示强烈抗议。沙俄则提出,如果清朝能够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那么伊犁地区可以归还。沙俄的意图显然是看清朝的衰弱,并认为其难以恢复新疆的控制。但出乎沙俄预料的是,清朝派出了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并最终通过谈判迫使沙俄在1881年签订了《伊犁条约》,尽管此条约并未完全解决问题,清朝仍然付出了巨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