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子们,爱默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年”能教给咱们好多“日”教不了的智慧。要是咱在大街上随便拉个人问今天几号,估计人家能麻溜地回答:“2022年某月某日”。可咱再琢磨琢磨,2022年是从啥时候开始算的呢?为啥不管在世界哪个旮旯,肤色不同、想法也不一样的人,都统一用“2022年”这个说法呢?再往深了问,公元前和公元后又是咋划分的呢?
咱要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咱的历史就像一幅超级大的画卷,有五千年的辉煌呢。那在“公元”这个概念出现之前,咱又是咋纪年的呀?公元元年对应的是咱中国的哪个朝代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咱们,今天咱就一起走进这段神秘又古老的历史,找找答案。
那到底啥是公元呢?公元,也叫“公历纪年法”,虽说和咱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没啥直接关系,但它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纪年方式。一开始它叫“基督纪元”,后来被大家广泛叫做西历或者西元。
公元纪年法的诞生和宗教关系可大了。传说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出生的那一年,就被定为公元一年的起点。这里得说一下,压根儿就没有“公元零年”这一说,公元是从“公元一年”开始的,再往前数就是“公元前”的年份啦。
不过呢,“公元”这个概念可不是在公元一年诞生的时候就定下来的,而是经过了五百多年的发展,才开始被大家使用。公元纪年法的产生和西方社会的宗教背景、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都密切相关。它的诞生和公元6世纪的“黑暗中世纪”紧密相连。那时候,西方社会经济穷得叮当响,思想也特别封闭,再加上卫生条件差得要命,瘟疫、肺结核、黑死病这些病一个劲儿地肆虐。
那时候教会几乎啥都管,僧侣们的地位老高了,特别受人尊敬。但普通老百姓可就没啥盼头了,他们活在痛苦和压迫里,好多人一辈子都没看到摆脱困境的希望。即便这样,教会还不满足,还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统治,压迫贫民,控制社会的思想,甚至把啥东西都强行安上“基督教”的标签。
就在这种背景下,有个机灵的僧侣为了迎合教会的要求,提出耶稣真正的出生日期是公元前284年。他这个观点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还开始到处传播。这个僧侣叫德奥尼西,他提出这个理论的初衷其实是为了精确预测7年后的复活节日期,他觉得历法应该从耶稣出生的年份开始算,这个提议也得到了教会的热烈响应。
公元532年,教会最终接受了这个理论,把耶稣诞生前284年的年份定为公元元年,开始采用这个新的纪年法。虽说这个推算在历史上被认为不太严谨,但它的应用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而且和复活节的日期有着重要联系。
按照儒略历的计算方法,4年一次、7年一次、19年一次的日期对齐特点,让532年这个数字成了重要的历史节点。从数学角度看,4、7、19的最小公倍数正好是532年,这意味着每隔532年,复活节就会在同一天重新出现。所以“复活”这个概念在这儿体现得特别恰当。
随着教会在西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公元纪年也逐渐成了西方社会的普遍习惯,还进一步推动了基督教的传播。而这时候,在遥远的东方,特别是中国,还在用“年号纪年法”,就是根据皇帝即位的年份来纪年,以封建统治者为中心,稳固了王朝的根基,还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法的国家,后来日本和朝鲜吸收了这个传统,还一直沿用到现在。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天干地支纪年法、黄帝纪年等其他多种纪年方式。
在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崇“君权神授”和“真龙天子”的思想,这和西方教会的影响有点像。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那是相当悠久。在公元一年,正好是耶稣出生的年份,而中国当时是西汉朝代。这一年发生了好多重要的事儿。
西汉时期,皇帝汉平帝刘衎继位,他原来叫刘箕子。和好多历史上的皇帝不一样,汉平帝没像其他帝王那样达到权力的巅峰,而是受到了限制,最后在位的时候还被毒死了。公元一年,汉平帝把年号改为“元始”,这一年也被看作是西汉王朝“新政”的开始。
这一年,西汉王朝外戚王莽的权力达到了顶峰。汉平帝年纪小,王莽就逼着太后把自己和三位亲信晋升为“四辅”,掌控了皇帝身边的权力,好多决策上甚至比皇帝的权力还大。王莽自己当太傅,孔光、王舜、甄丰这些人分别担任太师、太保、少傅,王莽那是只手遮天,实际上已经掌控了朝政。
好多人把王莽叫做“穿越者”,觉得他的一些改革思想和现代社会特别接近。不过呢,虽说王莽有不少创新和抱负,但他的改革还是没法脱离封建社会的框架,他的那些权谋和改革,实际上就是一个封建王朝里的野心家。
除了这些,公元一年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关键时刻。孔子是周朝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倡的“克己复礼”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这一年,王莽为了尊崇孔子思想做了好多努力,甚至把孔子的后代封为“褒成侯”,还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这也是王莽模仿周礼、重塑儒家文化的关键时刻之一,他通过增设“羲和官”这个职位,增强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和基督教在西方的扩展相互映衬。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盲目排外肯定不行,但全盘接纳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年轻一代得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拿这个当武器,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在历史的长河里,总有好多巧合和机缘等着咱们去发现。新的征程,正等着咱们勇敢地去探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