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5日,中央红军正面临艰难困苦的时刻,遵义会议的召开让党重新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这次会议在我党历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谓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了纪念这一重要事件,1951年,即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中共遵义地委与遵义地区专员公署共同成立了遵义会议纪念委员会筹委会,决定建立遵义会议纪念馆。
在纪念馆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会址,而后是馆长的人选。会址的选择较为简单,杨尚昆,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专门向贵州省委致电确认:遵义会议是在当地军阀柏辉章的住所召开。同时,北京的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机构也通过信函告知中共遵义市委,1935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地点同样是柏辉章的公馆。如此一来,纪念馆的会址便确定了。但馆长的选任则成了难题。
在一番讨论后,有人提议由孔宪权担任馆长,这位老红军的推荐引起了上级的同意。1958年,邓小平参观遵义纪念馆时见到孔宪权,欣然说道:“你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最合适的人选。”那么,孔宪权究竟有何特别之处,邓小平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
孔宪权出生在湖南浏阳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生活极其艰难,甚至连一条像样的裤子都没有,何谈上学。在战乱不断的时代,许多人为谋生而参军,孔宪权也不例外。成年后,他看到彭德怀带领的部队战士们个个都神采奕奕,肚子饱满,便立志参军,希望能填饱肚子。刚参军时,他只是为了生计,但很快他便意识到自己加入的是红军,红军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贫苦人民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摆脱了最基本的生存困境后,孔宪权的思想也有了质的飞跃。他坚信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此,他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他机智灵活,作战勇猛,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重用。不久后,他便晋升为排长,担任彭德怀的传令排长。虽然职务不高,但责任重大。
尽管孔宪权在思想上取得了提升,生活中仍有些小问题,尤其是嗜酒。有一次,彭德怀下令让孔宪权带队出征,但孔宪权在中午因未能克制自己而饮酒过量,导致下午的任务无法完成。彭德怀得知后大为光火,严厉斥责并撤销了孔宪权的职务,重新安排他为普通士兵。尽管孔宪权犯了错误,但他并未心生怨恨,深知这是自己应得的惩罚。
在红军长征途中,孔宪权已是红三军团十二团的作战参谋。1935年2月,中央红军遭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决定再次渡过赤水河,进军娄山关并攻占遵义。红三军团接到了攻占娄山关的任务,彭德怀将任务交给了十二团与十三团。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孔宪权因冲得太猛,负伤不轻。当天晚上,他被送至遵义市的天主教堂进行治疗。那晚,伤口的剧痛让孔宪权整夜喊叫,疼痛的声音回荡在战地,其他伤员也因他的痛苦无法安睡。多年后,这段痛苦的回忆依然深刻地留在了曾经的战友心中。
当时,胡耀邦也是红三军团的一员,他因弹片伤臀也在同一地方治疗。回忆起孔宪权的痛苦呻吟,他仍记得“杀,杀,杀”的喊声,这是红军战士在冲锋时常喊的口号,声音中充满了决心与坚定。
由于孔宪权伤势较重,部队无法停留太久,决定将伤员就地安置。孔宪权也因此被安置在了当地开明地主宋少前的家中。尽管宋少前是地主,但他十分宽容,对红军很有好感,孔宪权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伤势逐渐恢复。
时间流逝,十个月后,孔宪权虽然左腿仍比右腿短了十多厘米,但伤势基本痊愈,决定离开宋少前的家,继续寻找红军队伍。然而,宋少前担心红军回来后会因此麻烦,他劝孔宪权留下。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红军与国民党开始谈判,国民党不再与红军对抗,孔宪权才得以离开。
此时,由于与部队失去联系,孔宪权只能依靠在小山村里做瓦工维持生计。尽管生活艰苦,但由于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村民们都非常尊敬他,称他为“活着的红军菩萨”。孔宪权不仅帮助村民解决法律纠纷,还为贫苦百姓提供帮助,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孔宪权在民间漂泊了15年,直到1950年,他在一篇报纸上看到了自己老战友杨勇和苏振华的消息。杨勇和苏振华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当时分别担任贵州军区司令员和政委。看到他们的照片后,孔宪权泪流满面,立即写信联系。信件被转交给黄克诚,黄克诚是孔宪权的老朋友,也是当年他入党时的介绍人。当黄克诚得知孔宪权仍然健在时,既惊讶又欣喜。
黄克诚随后确认了孔宪权的党籍,并将孔的请求转交给有关部门。中共遵义地委随即任命孔宪权为第七区副区长,这标志着他重新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此后,孔宪权继续为党和革命事业奋斗。当遵义会议纪念馆筹建时,作为亲历战斗的老红军,孔宪权被任命为筹建委员会的一员。纪念馆建成后,他被任命为首任馆长。
遵义纪念馆是全国首批革命纪念馆之一,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困难。孔宪权虽无太多经验,但凭借他坚定的信念和工作热情,最终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为了使纪念馆更具影响力,孔宪权亲自向毛主席请求为纪念馆题字。毛主席亲笔写下“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这也是他在建国后唯一一次为革命纪念地题字。
1958年,遵义纪念馆正式开馆。邓小平参观时,对孔宪权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是“最合适的人选”。此后,孔宪权多次前往北京拜访老战友胡耀邦等人。改革开放后,孔宪权的传奇经历广为流传。1988年,孔宪权去世,党组织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胡耀邦专门为他送上挽联,七大军区也发来唁电。孔宪权的一生虽不长,但他的贡献和精神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