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原军区,许多人会联想到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开创了那个时期的解放区。然而,实际上,这只是中原军区的重建工作。其首次组建可以追溯到1945年10月,由李先念所率领的5师,王树声领导的河南军区,以及由王震指挥的南下支队共同建立而成。此时的中原军区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是连接华东、晋冀鲁豫和陕北解放区的枢纽,也成为了突破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前哨。
在中原军区正式成立后,李先念担任司令员,郑位三担任政委,王树声兼任副司令员及第一纵队司令,王震则兼任参谋长。军区下辖了河南军区、江汉军区和鄂东军区两个纵队。最初在组建领导班子时,参谋长的职位原本是由刘少卿担任,但由于他心中有些“怨气”,最终拒绝了这个任命。
提到刘少卿,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他,但在抗战时期,他在鄂豫边区的发展工作中却是举足轻重的角色。1938年,李先念带领部队到达鄂豫边区,开始组织当地的抗日力量,随后组建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1939年,刘少卿带领一批干部进入鄂豫边区,随着部队扩编,原本的游击队更名为豫皖挺进纵队,李先念担任司令员,刘少卿则担任了参谋长。自此之后,二人便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合作关系。
刘少卿才干出众,能够在李先念的领导下高效地处理许多事务,作为参谋长,常常独立指挥作战。这样的情况在参谋长中并不常见,也从侧面证明了他非凡的能力。李先念对他十分信任,给了他很大的自主权。然而,刘少卿性格倔强,脾气也较为火爆,甚至有些“霸道”。1942年,他在鄂南开辟战场时,担任了江南指挥长。在一次任务布置时,罗通负责制定战斗计划,大家并没有异议。然而,当问及刘少卿有什么指示时,他却怒斥罗通未按自己的意图指挥,甚至扬言要用军法处理。罗通对此十分不满,二人发生了争执。罗通心里很不愉快,将怒火发泄到战场上,最终成功攻占敌人山头,并俘虏了十多个敌人。尽管如此,二人的关系并未因此破裂,依然保持着亲密的战友关系。
在抗战的鄂豫边区,刘少卿表现得游刃有余,随着战局的变化,他的个人经历也发生了很大转折。1945年1月,王震率领南下支队展开华南游击战争。此时,5师的领导层进行部署,刘少卿对南下支队的广东战役表达了担忧,认为广东是国民党控制区,群众基础薄弱,发展困难。他提出不如向豫中扩展,根据地更容易发展,而且可以与新四军4师对接,甚至可以向伏牛山和桐柏山扩展,短时间内便能迅速壮大部队。但由于向南发展是上级的命令,他和其他人无权改变。
不久后,刘少卿接到了前往延安参加七大学习的命令,参谋长一职由文建武接任。他对这个突然的命令有些不适应,但仍然按命令行事,带着一个连开始上路。在途中,由于经费不足,无法继续前进,李司令指示他暂时停留,并安排他去豫南游击兵团。这样一来,刘少卿的部队便开始在豫南一带作战。他非常支持部队在河南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并且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能力。
几个月后,李先念命令刘少卿前往黄河一带支援王树声部,并将豫南游击兵团交给了粟在山。这个时候,七大结束,新的接替者已经到位,刘少卿的处境变得有些尴尬。正当他准备前往延安时,得知日本投降,王树声建议他不必去延安,表示可以向上级请示。此时,刘少卿继续留在王树声部,担任临时参谋长。当王树声部与李先念的部队汇合后,刘少卿回到了5师。上级决定重建中原军区,给出了司令员、政委及副司令员的安排,但参谋长一职却依然空缺。最终,刘少卿推辞了这个职位,心里有些怨气,觉得自己的威信已经受损。李司令则宽慰他说,误会了,5师一贯是李任刘,刘的威信并未低。
刘少卿原本打算离开5师,去八路军工作,但他那倔强的性格让他觉得,自己既有功劳也有苦劳,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李司令希望他留下,并给予他台阶,最后他勉强留了下来,然而,参谋长的职位仍由王震兼任。尽管如此,刘少卿仍然是李司令的“私人参谋长”,指挥作战时形影不离,但由于没有正式职务,他的处境显得十分尴尬。
1946年1月,美方派遣调解代表来华,刘少卿被抽调到军调部工作。随着中原突围,和谈破裂,刘少卿从北平撤回延安,后来被派往晋冀鲁豫军区,原本准备去东北,但途中因滞留山东,最终继续留在华东,参与了当地的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卿的主力部队工作并不长,只有从1947年7月到1948年5月的十个月时间,其余时间要么在后方工作,要么因病缺席,最终他在军中的评级并不高,许多工作也都处于“临时”职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