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是海军将领中涌现的一位杰出人物,也是开国少将中最晚离休的将领之一。他在1997年,年届81岁的高龄时,最终才退出一线领导岗位,实属不易。
之所以这位老将能够屡次获得重用,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因为他知识面广泛,通晓科学与现代装备,并且身体状况良好。1989年,他被选为军委副主席,一干就是整整8年,贡献卓著。
在他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虽然成就斐然,但也曾经历过起伏不定的低谷。曾有一段时间,他因政治原因被降职,整整使用了7年的时间,当时他面对压力和挑战,顽强坚韧。
自1952年起,刘华清被调到海军工作,这一决定也使他与海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期间他经历了三次进出海军的洗礼。第一次进入海军是在1952年,他被任命为大连海军学校的副校长及副政委,直至1961年才离开。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在大连海军学校任教,还曾赴苏联求学,接着又回到旅顺基地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海军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第二次重新入海军是在1969年,彼时他的处境并不乐观,因在国防科委担任副主任时受到冲击,形势危急。为保住他,聂帅建议将他调任海军副司令员。然而,这一提议遭遇到海军内部如李和张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如愿实现,只能将他的人事关系挂靠于海军之上。
几个月后,造船工业的管理职责划归海军,而刘华清对船舶制造有深厚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因此被任命为“船办”主任,这个职位相当于师级,负责船舶的设计和建造。
1970年,刘华清被正式任命为海军副参谋长,尽管这一职务在军衔上高于“船办”主任,属于正军职,但在实际职能和权责上,仍与他之前的角色不相称。到了1964年,聂帅再次提拔他,期望他回海军任副司令员,却未能如愿实现。他在1966年被安排至国防科委担任副主任,继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担任副参谋长期间,刘华清依然获得重用。1971年,叶帅交给他一项重要的任务,要他带领一个团前往朝鲜进行考察并制定援建方案。得知这一消息的他感到既意外又为难,因为他当时的审查还未结束,身为“不能用”的人选,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叶帅看出了他的犹豫,告诉他这是经过总理深思熟虑决定的,选他是因为需要一个在政治上有深厚背景、能够把握外交政策,同时还懂得装备技术和工业建设的人。
经过这一番解释,刘华清心中的不安得以平复,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信任和重托。在他的工作期间,他积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在关于55重点科研规划中,他强调应注重产量,提议扩大至70万吨以上的规模,尽管没有同时考虑到装备水平和质量。这使他夜不能寐,最终向上级提交了一份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报告,邓小平对此高度重视。
1975年,刘华清被安排协助中科院的工作,而他在海军的职位仍然得以保留。1977年,中科院进行领导班子调整,他面对着去留的选择。在上级的征求下,他明确表示希望回归军队,最终被调任国防科委担任副主任。
此后,他继续在总参担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管理经验。1982年,他第三次调回海军,这次担任司令员的职务,御驾亲征,直至1987年,他被任命为军委副秘书长,主掌全军的战略工作,逐步进入军委的核心圈层。伴随着老一辈干部的陆续离休,加之他身体状态良好,知识面广泛,有朝气的装备技术背景,使得其最终被上级安排为军委副主席,勤勉服务直至1997年才正式退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