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其中白起被公认为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的一生中有四场经典战役,分别是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然而,在我看来,战国时期还有一位将领可以与白起相媲美,这位将领同样指挥了四场重要战役:桑丘之战、灭燕之战、垂沙之战和函谷关之战。与白起一样,他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常常被人忽视。
首先,这位将领便是齐国的第一大将——匡章。在战国中期,齐国凭借击败魏国等强国,成为了中原的霸主,特别是在齐威王、齐宣王和齐闵王三任君主的统治下,齐国的国力甚至令秦国也感到忌惮。而匡章则辅佐了这三位君主,巩固了齐国的霸业。匡章出身于孟子的门下,早年曾游学于魏国。直到齐威王末年,匡章才回到齐国,并开始担任军事将领。在他正式掌握兵权后,秦国对齐国展开了进攻,爆发了桑丘之战。
在桑丘之战中,秦军进至齐宋边界的桑丘(今山东省兖州市),与匡章所率领的齐军主力对阵。由于秦军孤军深入,又必须顾虑后方安全,担心韩魏两国的联合干扰,秦军始终未敢主动进攻。匡章充分利用了秦军的心理弱点,他明知秦军进退两难,于是采取了巧妙的策略。开战前,匡章通过频繁派遣使者与秦军谈判,巧妙地调动了秦军的防备。同时,他还令部分齐军士兵变换旗帜,潜伏到秦军阵营中。当战斗正式打响时,这些潜伏的齐军与匡章的主力部队内外夹击,成功击溃了秦军。桑丘之战后,秦国的惠文王被齐军的威猛打击吓得不轻,最终以西藩之臣的身份主动求和。对于匡章来说,桑丘之战可谓是他一战成名的时刻。
接下来,匡章指挥了灭燕之战。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趁机派遣匡章率领10万大军进攻燕国。由于燕国的内乱,国防极为薄弱,匡章仅用了50天就攻破了燕国的都城,几乎摧毁了燕国的国力。然而,由于匡章未能严格管理齐军,燕国人民在压力下展开了顽强反抗。同时,秦国和赵国等强国也对齐国施加了压力,最终匡章不得不撤军,让燕昭王复国。尽管燕国得以复兴,但匡章对燕国的摧残导致了两国之间的深刻恩怨,这也为后来五国伐齐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指派匡章率领齐国、魏国、韩国组成的三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楚国派遣唐昧将军迎击,双方在沘水两岸对峙,垂沙之战随即爆发。战斗中,匡章选派精兵夜渡沘水,在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发起突然袭击。楚将唐眛因长时间未见敌军进攻,放松了戒备。当楚军发现联军渡过沘水时,才匆忙调兵应战,结果在垂沙(今河南唐河)遭遇重创,楚军损失惨重,超过2万人阵亡,唐眛也在战斗中丧命。战后,韩魏联军成功占领了宛(今河南南阳市)和叶(河南叶县南部)一带的大片土地,楚国则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国求和。
最后,匡章指挥了公元前296年的函谷关之战。这场战役起源于孟尝君田文回齐出任宰相后,发起了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的战争,匡章担任联军总指挥,战役持续了三年。三国联军最终攻到了秦国的函谷关并封锁了关口,秦国被迫请求和谈。根据匡章的建议,三国联军应当继续进攻,一举摧毁秦国,以彻底解决这一心腹大患。但孟尝君却受到秦使韩庆的劝说,决定同意秦昭襄王的求和要求。与此同时,燕国趁机在背后蠢蠢欲动,企图在齐国主力攻秦之际发起偷袭。最终,三国联军未能继续进攻,错失了彻底摧毁秦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