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8年的一个傍晚,一位气宇轩昂的男子匆匆从秦国的边境离开,赶往魏国。他选择住进了一家客栈,打算过夜,次日一早再继续自己的旅程。店掌柜扫了一眼他,冷冷问道:“有照片吗?”
店家提到的“拍照帖”,相当于今天的身份证,是商鞅变法后实施的证件制度。这种凭证上不仅有持有者的基本信息,还有个人的肖像。根据秦国的法律,任何人外出住宿时必须携带带照片的身份证件,否则若被当局查出,店主将会受到惩罚。然而,这位男子匆忙而来,未带有照片的身份证,因此无法入住,最后只得离开。这位男子,正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他亲自参与并推行了秦国的各项制度,但却因为自己设定的规则,最终无法享受自己创造的制度。
不久之后,商鞅在逃亡途中被秦军追捕,最终被擒回咸阳。秦惠文王下令处死商鞅,曾为秦国兴盛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商鞅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使他不得不逃亡,又为何被秦惠文王处决呢?
事情要追溯到20多年前。商鞅本名魏央,原是魏国国王的妃子所生。魏国被兼并后,他成为了魏国的国民。关于商鞅的才华,有人认为他是受到鬼谷子或世子教导的,但具体是谁教的仍存在争议。可以肯定的是,商鞅在魏国时,曾是魏国相公叔措的门下官员,从叔措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商鞅年轻有为,才智出众,叔措曾多次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但均未获得成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孝公广招天下英才,商鞅在魏国无法获得重用,便决定前往咸阳,主动寻找秦孝公的亲信景简,请求他安排一次与秦王的会面。景简是当时宫中的一个太监,许多人都看不起他,但商鞅依然请求通过他与秦孝公见面,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商鞅的自嘲,显示了他当时的困境——没有权贵支持,也没有足够的资源。
让人意外的是,当秦孝公第一次见到商鞅时,十分失望。商鞅并未表现出任何特别的才华,甚至让秦孝公觉得无聊。接下来的几次会面,商鞅依旧在讲一些抽象的理论,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心生不满。于是,他开始警告景简,不要再带商鞅进宫。然而,商鞅并未放弃,他一次次苦苦哀求,最终景简同意了最后一次帮忙,也正是在这次会面中,商鞅给秦孝公带来了新的思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第四次会面时,商鞅终于提出了他所认为的“强国之术”,这一理念深深打动了秦孝公,两人开始深入讨论这套治国理政的方案,谈了好几天几夜,直到秦孝公明白商鞅不仅有远见,而且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商鞅的思路,正是秦国走向繁荣所需要的,于是,秦孝公决定任命他实施改革。
商鞅的改革确实为秦国带来了巨大变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县制、废除世卿制度、军功制度等。这些改革帮助秦国建立起了更为高效的官僚体制,并加大了中央集权的力度。尤其是军功制度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使得秦国的国库日益充盈,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度。秦军的战斗力也大大提升,士兵们都为获得军功而拼命战斗,秦国的军队因此成为了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
而且,商鞅推行的坐制减少了国内的犯罪率,也有效地削弱了以往那些冷酷无情的蛮族作风,从而降低了秦国的内耗,使得国家在对外战争中能更高效地运作。然而,这些改革也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为商鞅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商鞅的改革取消了世卿制度,普通百姓只要通过种田或参加战争获得功劳,就能得到爵位,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使得那些长期依赖祖辈功劳的贵族失去了原本的特权,也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秦国的大多数贵族对商鞅充满了敌意,虽然他们表面上不得不服从,但心中早已深恶痛绝。
另外,商鞅实施的连坐制虽然有助于加强统治,但有时也显得过于严苛和不近人情。商鞅的改革后期,秦孝公的太子嬴驷犯了法,商鞅依照自己的法律严格追究了太子身边人的责任。他不仅惩治了太子的叔父公子谦,还对太子的老师公孙嘉施以严厉的惩罚。这种做法使得商鞅与秦国的王族产生了深刻的矛盾,特别是秦孝公的兄长公子谦对商鞅恨之入骨。
最终,商鞅失去了秦孝公的庇护,秦孝公去世后,商鞅的命运急转直下。太子嬴驷上位后,诬告商鞅谋反,并下令将他捕获。商鞅被捕后,终于遭遇了命运的悲剧,正如故事开头所描述的那样。
商鞅虽然成功推行了改革,成为了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和改革者,但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却显得过于固执和缺乏灵活性,这使得他在众多敌人中孤立无援。历史上类似的人物并不罕见,他们虽然在工作上有着卓越的能力,但往往因为人际关系上的失败而陷入困境。从商鞅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伟大的人物,也无法忽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