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一生深谙权谋与智慧,而最终却被张柬之这只似乎不起眼的“老公鸡”反戈一击,造成了眼盲的结局。许多人不清楚,武则天虽然提拔张柬之,但她从未对他心生敬重。这一切都源于狄仁杰和姚崇的推荐,而这也成了她最终失算的关键。
张柬之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在历史的舞台上就像一颗不起眼的烟花,虽然在最初的四十年里默默无闻,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以一种璀璨的方式爆发,成为了历史的焦点。时光回到公元689年,唐睿宗永昌元年,朝廷举行了一次“贤良科”的科举考试,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千余名考生。
科举制度中的种类众多,而“进士科”最为人所知,被看作是官场的捷径。可是,贤良科作为一种较为冷门的选项,参选的人数较少,其中有一位特别的考生——张柬之。当时,他已经年过花甲,64岁的高龄,让人怀疑他是否还能继续竞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事实上,科举对于唐朝的官员来说,不仅是升官的途径,还是一次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
年轻时,张柬之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二十几岁时,他便通过了进士科考试,成为了才子中的翘楚。太学的国子祭酒令狐德棻曾特别看好他,认为他是未来宰辅之才,特别提携。可是,张柬之的官职生涯却并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一帆风顺。他担任了清原县县丞后,竟然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四十年,宛如“县丞钉子户”。
一般人若处于这种境地,或许早已放弃,安享晚年。但张柬之并没有放弃自己做宰辅的梦想,他仍怀抱宏伟抱负,立志在晚年有所作为。于是,他再次踏上了科举的征途,竟然以64岁高龄考中贤良科,成了当时的风云人物,晋升为监察御史,进入了朝廷的核心圈子。紧接着,武则天登基称帝,张柬之又被升迁,成为了“凤阁舍人”,即中书省的重要职官。
“凤阁舍人”是个特殊的职务,它不仅是一个官位,更是武则天的重要支持者之一,负责许多与朝政相关的事务。张柬之一跃成了武则天的得力助手,这一转变堪称“厚积薄发”的典范。然而,好景不长,张柬之很快便因为触怒了武则天而遭遇了命运的重大转折。
那几年,后突厥屡次挑衅大唐,武则天准备与其和解,而突厥的默啜可汗甚至提出愿意将女儿嫁给武则天的儿子,并改姓武,表示归顺。然而,张柬之在这个关键时刻却提出了“古无天子取夷狄女者”的言辞,这一句话直接激怒了武则天。毕竟,武则天自己登基为帝,问题远不只是外交,而是涉及到她权力的稳固与继承。
张柬之在这一事件中的言辞,实际上触碰到了武则天最敏感的地方:她正面临着继位问题,暗中可能已打算将皇位传给侄子武承嗣,而不是儿子李旦。因此,张柬之无意间将皇帝的儿子与未来的皇帝联系在一起,这令武则天深感威胁,最终将他驱逐出朝廷。
在被贬为蜀州刺史后,张柬之已73岁,很多人认为他此时已无力再起,应该退隐安享晚年。然而,张柬之依然充满雄心,甚至在给武则天上书时提出了治理姚州的建议,尽管这建议并不被当时的权力结构所采纳,显示出他仍在尽力影响着朝政。
直到有一天,武则天与狄仁杰谈论朝中人才时,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称其为“宰辅之才”。虽然武则天心中仍存疑虑,但最终她还是决定给张柬之一个机会,将他提升为洛州司马。这一提拔虽然看似平淡,但却为张柬之后来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几个月后,随着狄仁杰去世,姚崇再次推荐张柬之为宰辅之才,称他临危决断,沉稳有谋。这一切终于促使武则天在张柬之79岁高龄时,任命他为秋官侍郎(即刑部副部长)。张柬之的功成名就,终于在他晚年达到了顶峰。
不久后,张柬之的命运再次急转直下。神龙元年,年逾八十的张柬之,不仅登上了相位,还在四个月后,带领朝中一些重要人物发起了神龙政变,将武则天推翻。这场政治风暴的背后,似乎早有迹可循,张柬之曾默默准备了多年,暗中与继任者杨元琰密谋,最终实现了自己内心的目标。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丞钉子户”,到成为政变的主角,张柬之的升迁道路充满了戏剧性。他的命运,正是唐朝复杂政治和权谋斗争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