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自公元25年建立至220年灭亡,历时196年。在这一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东汉共出现了14位皇帝。因此,东汉皇帝的平均在位时间大约为20多年。在这些皇帝中,只有两位的在位时间超过了30年,其中一位是刘秀,另一位则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傀儡。
一、刘秀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出生在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他是汉高帝刘邦的九世孙,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刘秀出生在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5年)的陈留郡济阳(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北)。当王莽篡位自立后,刘秀与他的兄长刘縯等人联合起义,加入了绿林军,开始了反抗新莽政权的斗争。
刘玄即位后,刘秀被任命为太常偏将军。在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秀与王凤所领导的起义军联合,成功地在昆阳之战中击败了新莽军。这场胜利不仅是玄汉政权击败王莽的关键战役,也为起义军最终推翻王莽建立东汉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縯遇害后,刘秀表现出极大的忍耐与隐忍,逐步获得了更始帝刘玄的信任,并被派往河北镇压铜马起义等地的叛乱,实力逐渐增强。刘秀被封为萧王后,开始明确拒绝更始帝的指令。最终,在更始三年(公元25年),他在河北鄗县南的千秋亭宣布独立,建立了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即位后,迅速采取一系列稳定国内的措施,平定了赤眉起义,削平了各地的地方势力,从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在刘秀的治理下,东汉逐渐恢复了经济与国家实力。他效仿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策略,减轻了赋税与徭役,并实施了度田、检核垦田和户籍改革等政策,为国家的恢复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刘秀也加强了对三公职权的控制,妥善安置了功臣,并严格禁止外戚和宦官干政。这些措施为“光武中兴”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刘秀在位超过30年,直到中元二年(公元57年)去世,享年62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葬于原陵。虽然他不能与康熙、乾隆等清朝皇帝相提并论,但在东汉历史上,他无疑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二、刘协
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是汉灵帝刘宏的次子,汉少帝刘辩的异母弟,母亲为灵怀皇后王荣。刘协年少时由董太后抚养,行为端庄,被称为“董侯”。在汉少帝刘辩即位时,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来改封为陈留王。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结果双方都伤势严重,董卓趁机进驻洛阳,控制了朝廷。为了巩固权力,董卓废除了汉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自此,刘协开始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傀儡皇帝。
公元192年,王允与吕布联手杀死董卓,但董卓的部下很快反扑,汉献帝依旧被李傕、郭汜等人挟持,沦为他人争斗的棋子。公元195年,在杨奉和董承的护送下,刘协回到了洛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协被曹操控制,迁都许县,并任命曹操为司空。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献帝彻底沦为曹操的傀儡。尽管刘协一度策划反抗,组织董承与伏完等人的起义,但这些尝试都未能成功。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协正式任命曹操为丞相。公元215年,刘协为曹操之女曹节立后,次年更是将曹操封为魏王。至此,刘协彻底放弃了复权的希望,成为曹魏政权的傀儡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