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末年,曾爆发过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尽管最终这场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它深刻地改变了秦朝的统治格局,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虽然起义最终没有成功,但其反抗压迫与剥削的精神却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农民阶级反抗斗争的典型。
至于这场起义为何会最终失败,很多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起义领导者陈胜和吴广之间发生了内讧。两人曾是亲密的伙伴,可最终却反目成仇,陈胜甚至亲手杀害了吴广。到底是什么导致两人关系破裂,从昔日的情同手足,到最后的生死对决?司马迁在《史记》里给出了答案。
秦始皇去世后,本应由公子扶苏继位,但次子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等人的支持下,策划陷害了扶苏,最终夺取了皇位,成为了秦二世。然而,秦二世并非一位有能力的君主。他不仅昏庸无能,而且暴虐无道,导致百姓苦不堪言。民众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许多人流离失所,有些人甚至被奴役。任何不服从的百姓都面临着秦军的残酷镇压。
与此同时,秦二世还强迫那些交不起赋税的百姓充军,去守卫边关。陈胜和吴广便是其中被迫征召的百姓之一。在他们被押送至边关的途中,突然遇到了一场暴雨。由于暴雨的原因,陈胜和吴广等九百多名百姓只得暂时避雨。然而,暴雨不断,延误了行程。按照秦朝严格的法律规定,若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必定会被判处死刑。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即将终结,陈胜和吴广决定反抗,既然无路可走,他们便决定放手一搏。
在这一决心下,二人杀死了随行的两名秦军士兵,并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正式举起了反旗。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起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百姓的支持,很快便占领了大泽乡,接着攻占了蕲县,随后分兵两路,继续向周围县城进攻。很快,起义军的规模便由最初的九百人,发展到了数万人的大队伍。
到了陈县,陈胜和吴广自立为王,这样不仅能够赢得民心,也能进一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此时,陈胜成了主要领导者,而吴广则作为代理王,仅掌握部分权力和领导职能。接下来,由于战略上的分歧,二人决定分别带领部队行动:陈胜向东,吴广则向西进军。吴广带领的队伍开始向荥阳发起进攻。然而,荥阳虽小,却是易守难攻的坚固之地。吴广的军队与秦军相比,差距甚大——秦军训练有素,而他们大多数只是未经过训练的百姓。因此,吴广的军队久攻不下,局势愈发紧张。
此时,陈胜开始怀疑吴广是否有脱离自己控制的动机,甚至怀疑他可能背叛自己。吴广面对困境,并未及时调整战略,反而固执己见,继续按照原计划攻打荥阳。吴广的一名部下田臧看不下去了,尝试劝说吴广停止目前的进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连命也会搭进去。然而,吴广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根本不愿听取任何人的建议,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
很快,形势急转直下,秦军的主力章邯大军逐渐逼近,吴广带领的起义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此时,田臧为了保护自己,只得以陈胜的名义处决了吴广,并带领残余部队撤退。吴广的愚蠢与自负,最终导致了他和他的部队的灭亡。即便田臧不杀他,吴广也难逃一死。
当田臧将吴广的首级交给陈胜时,陈胜并未表现出愤怒或责备,反而给予了田臧赏赐,并让他接替了吴广的位置。这一反应令人意外,毕竟陈胜和吴广曾是并肩作战的伙伴。虽然陈胜并未直接命令杀害吴广,但从陈胜的态度来看,吴广的死似乎早已在他的计划之中。
那么,陈胜为何一定要亲手除掉吴广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给出了答案:“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这意味着陈胜认为,吴广已经心生叛意,他的存在将威胁到自己的领导地位,因此只能先发制人,杀掉吴广以确保自己的统治。
然而,陈胜的无情与果断,反映了他对权力的渴望,而这种对权力的过度执着,也注定了他无法获得最终的胜利。首先,陈胜出身农民阶级,局限了他的视野与思维。他在取得初步胜利后,过于自信,甚至沉迷于王侯的享乐。其次,作为一位农民出身的领袖,陈胜缺乏完善的政治理念与明确的纲领。他所领导的起义军只有推翻秦朝的单一目标,却缺乏一个成熟的政治方案,最终导致了失败。
与陈胜的贪功自负相比,吴广的死则显得更加悲惨。他过于刚愎自用,认为自己能应对一切挑战,结果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吴广的失败给我们一个警示:做人要谦虚低调,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盲目坚持自己的看法,否则只会走向自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