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刘备在夷陵之战后,并没有回到蜀汉的都城成都,而是一直停留在白帝城,直到在那里托孤去世,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刘备选择在白帝城托孤,而不回成都呢?为什么他在大败之后不回去重新整顿蜀汉的政权?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被认为是蜀汉命运的转折点。这场战役之前,刘备麾下的军队极为强大,不仅能够与曹操抗衡,还能轻松击败孙权。正是因为这支军队的强大,刘备才敢顶住压力,亲自出征东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蜀军在前期取得了几场胜利,将吴军逼得节节后退,最终依旧未能避免战败的命运。此次失败给蜀军带来了毁灭性的损失,使得蜀汉的军力大幅下滑,直到几年后,诸葛亮的北伐行动才勉强恢复一些战斗力,可见夷陵之战的失败对于蜀汉来说影响极为深远。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刘备在这场惨败后,并没有选择返回成都,重新整顿蜀汉的政权,也没有立即加强兵力以图东山再起。相反,他选择了留在白帝城,专注于继续伐吴,甚至公开向孙权和陆逊挑衅,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刘备会在这种局面下选择不回成都,而要坚持留在白帝城,似乎放弃了整个国家的未来?
诸葛亮心知肚明
实际上,对于刘备为何不回成都,而是选择长期待在白帝城,诸葛亮早已心知肚明。
一、回成都的风险极大
虽然蜀汉是以益州为根基建立的,但刘备的政权本质上是外来者。他依靠强大的武力,成功压制了当地的益州本土势力。对当地人而言,刘备集团的强大使得他们愿意追随他,但一旦刘备集团的力量衰弱,益州本土势力必定会反扑,企图夺回政权。在夷陵之战后,虽然刘备的败局已经为天下人所知,但具体的败况却并未完全揭示出来。刘备之前虽多次遭遇失败,但总能东山再起,这让人无法完全判断他现在的真正实力。
如果刘备选择返回成都,并向外界表现出他已彻底失败的迹象,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会趁机反扑,而吴军也可能趁机向益州进军,蜀汉政权的基础随之动摇。而如果刘备继续停留在白帝城,并且表现出依旧有意继续伐吴的态度,外界可能会认为他并没有完全失去实力,这样益州的本土势力就不敢轻举妄动,吴军也不会轻易进犯。因此,刘备不回成都,而是待在白帝城,实际上是为了保住蜀汉的政权,避免一旦暴露虚弱,整个国家将会崩溃。
正因如此,诸葛亮曾对刘备战败后的局面深感忧虑,并表示:“若法正不死,则刘备虽败,亦能复起。”他明确知道,刘备如果回到成都,蜀汉将难以为继,局面将变得难以控制。
二、刘备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刘备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战斗,屡次受挫。到夷陵之战时,刘备已年届六十,身体状况日益衰弱。加之这场大败对他的精神和身体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刘备的健康状况急剧下滑,不得不长期待在白帝城。直至最终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的身体已无法承受过多的压力。
从刘备的遗书中可以看出,他确实身患重病,书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这表明刘备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尽管他在言辞上未曾直言,但显然,早在出征伐吴之前,刘备的健康状况就已经恶化。在伐吴战役之前,刘备因刘封未能及时救援关羽,并失去上庸,愤怒至极,但他并没有立即决断要斩杀刘封,显示出他在权力上的顾虑。此时,诸葛亮提到:“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这暗示刘备的身体状况早已不允许他继续全力执掌政务,也让诸葛亮提前讨论了刘备身后的安排。
结语
总而言之,刘备在夷陵战败后选择不回成都,而是长期停留在白帝城,直至去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回成都的风险极大,可能导致蜀汉政权的覆灭;另一方面,刘备的身体已大不如前,若强行回成都,他可能很难支撑。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才会做出如此分析,提醒刘备在此关键时刻不能轻易做出冒险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