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在武昌发起了震撼全国的起义,随后各地许多省份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身陷困境,无奈之下,随即宣布退位。而这一决定标志着统治中国近268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过去。
很多人认为辛亥革命是由几千革命党人轻而易举地推翻了满清政权,其实这一看法并不全面。任何事件的发展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探寻。表面上看,革命党人的实力似乎并不强大,人数也相对有限。但事实上,满清当时是否真的如传言那样还拥有百万大军?虽然在八旗和绿营的巅峰时期,这个数字是可以成立的,但到了晚清,清军的数量早已减少至可怜的程度,战斗力也随之大幅下降,成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庞然大物。
辛亥革命爆发时,革命党所倚重的主要力量便是新军,而这支新军的形成则得益于朝廷花费了巨量的精力才有的微弱希望。此时朝廷依旧寄希望于袁世凯北洋新军,可袁世凯是否会真心为清朝效力呢?事实证明,绝对不可能。在威逼摄政王让位之后,袁世凯并未尽心协助朝廷,反而开始秘密与革命党进行谈判,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北议和。在获取了革命党的承诺后,袁世凯强迫年幼的光绪皇帝退位,最终导致了大清的覆灭。因此,我们不能草率地将清朝灭亡的责任全部归于那几千名革命党。客观来看,虽然其他省份的起义者同样是新军,但他们并非武昌起义的主力。而是各个地方的新军,合并起来的人数绝不止几千,因此满清的覆灭并不仅仅只由武昌起义的这几千革命党造成,当然,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依然是不容小觑的。
在网络上,有人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进行比较,认为强大的太平军未能推翻满清,却是相对人数较少的革命党实现了这一目标,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实际上,厘清这一点并不复杂。从起义者的角度而言,太平天国的起义属于农民起义,局限性显而易见。在他们定都南京之后,开始安于现状,沉醉于享乐,甚至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从满清的视角来看,情况又有很大不同。太平天国时期,尽管八旗战斗力已经低下,但曾国藩等人所创建的地方团练仍能够对满清形成有效的威胁。同时,外部势力——西方列强也对满清政权有所支持,给了太平天国沉重的打击。然而,到了辛亥革命之时,随着地方对朝廷支持的逐渐丧失,东南互保事件便是明证,各地开始不听从朝廷的指挥,而洋人的立场也向反清的革命势力倾斜,导致了朝廷的进一步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