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蒙古国的关系一直非常重要。最近,蒙古国宣布从2025年1月1日起将恢复使用“回鹘蒙文”,即传统的蒙语文字。此举在该国范围内推广,不仅限于首都乌兰巴托,而且全国范围内都将重新启用这一文字。这个传统蒙文依然在我国的内蒙古、东北和新疆一些地区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内蒙古的蒙古族聚集区,几乎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国独立之前,几乎整个地区都曾经使用这种文字。
然而,随着上世纪四十年代蒙古国的独立,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影响,蒙古国内部开始实施文字改革,摒弃了传统的回鹘蒙文,转而采用了俄式的西里尔字母。这个变革影响深远,并且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蒙古国逐步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断裂。
现在,蒙古国决定恢复传统蒙文背后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许多人开始担心,蒙古国此举是否意味着对我国内蒙古地区的潜在威胁。然而,事实上,蒙古国恢复传统蒙文,反而可以促进中蒙两国的交流与融合,特别是增进经济上的合作。在过去,由于蒙古国使用的西里尔蒙文与我国内蒙古地区的传统蒙文差异较大,双方在文化和日常交流上存在着相当大的隔阂。
目前蒙古国使用的是西里尔蒙古文,这种文字是基于传统蒙文并融入了俄语元素,属于现代化的产物。这一文字变革旨在使蒙古国更好地融入苏联主导的体系,类似的做法也曾出现在沙俄时代。记得在沙俄时代,蒙古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曾经是中国的领土,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但在蒙古国独立后被沙俄吞并。沙俄改变蒙古国的文字,是为了推进文化融合,为吞并做准备。然而,历史的进程超出了沙俄的预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蒙古国最终成为了中苏之间的缓冲地带。
在苏联的帮助下,蒙古国曾经历过一段相对较好的生活。但随着苏联解体,蒙古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出现了明显下滑,成为了东亚乃至全球的不发达地区。尽管蒙古国资源丰富,拥有矿产和草地等宝贵财富,但其经济形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
在这种困境中,蒙古国恢复“回鹘蒙文”的决定,实际上是该国重新寻求文化自信和认同的一种方式。蒙古国与内蒙古都曾经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尽管成吉思汗的家族来自漠南的内蒙古,但蒙古国依然将成吉思汗视为民族的英雄。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人没有文字,靠口述和结绳传递信息,但随着征战和领土的扩大,成吉思汗意识到没有文字会导致军令不通,信息混乱。因此,他命令国师根据回鹘文字编制出适合蒙古语的文字,帮助蒙古军队征服欧亚大陆。
然而,随着上世纪四十年代蒙古国独立并受苏联影响,传统蒙文被抛弃,改用西里尔字母,直接导致了蒙古国与其他蒙古族聚集区之间的文化联系疏远。特别是在中国内地的蒙古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并没有随着文字的改变而消失,反而更强烈。
二战后的蒙古国,凭借苏联的支持,成为了中苏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而中国则未曾有效反对蒙古独立。1946年,蒋介石政府正式承认蒙古国的独立。然而,随后的政治变化让蒙古国逐渐失去对中国的归属感,西里尔文字的使用加剧了这一趋势。
今天,随着俄罗斯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蒙古国恢复传统蒙文,实际上是希望重拾自己的文化根基,恢复文化自信。这个决策无疑促进了蒙古国与中国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合作逐步加深。尽管有些人担心蒙古国的这一举动可能带来分裂的风险,但实际上,考虑到两国经济的巨大差距,这种担忧并不现实。
如今,蒙古国的经济总量与中国内蒙古地区相差甚远,尤其是内蒙古的某些地级市,其GDP已经接近整个蒙古国的水平。即便两地都属于蒙古族群,但生活条件差异巨大,蒙古国的自然环境与草场保护问题也显示出两国在多个方面的不同。而且,蒙古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早已拥有深厚的文化认同感,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民族,更对整个中华民族充满自信。因此,蒙古国恢复传统蒙文,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回归和自我认同,而非寻求分裂。
从战略角度看,蒙古国的恢复传统蒙文并不会改变其在中俄两国关系中的战略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资源供给方面。即使蒙古国有时做出对中国不友好的举动,其对中国的总体影响力也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