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继承了丰富的家学,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学和文学造诣。虽然他在年轻时不慎失去了身体上的一部分,但这反而助推了他在史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最终编撰出了震古烁今的《史记》。对司马迁而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总结了他在历史写作上的难以超越的地位。
根据司马迁自己的论述,他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探讨天人之间的关系,贯通古今的变迁,形成独特的见解”。所谓的“独特见解”,意味着与他人的观点有所不同。这不禁让人怀疑,司马迁是否在其中掺杂了个人的偏见。尤其在当今时代,为了形成个人特色的见解,许多质疑者接踵而至,形成了对其作品的不同解读。
在司马迁的文字中,项羽确实被描绘得极为杰出。那么,司马迁是否在其中夹杂私心,从而扭曲了历史真相呢?对于项羽这个人物,最为了解的人往往是与其地位相对的人。班固对此有过点评,他的看法颇具参考价值。我们可以注意到“不虚美,不隐恶”及“实录”这几个评价性词汇,这表明在班固眼中,司马迁的《史记》是可信的,且极具真实感。由此可见,司马迁并未刻意夸大项羽的英雄形象,自然也没有对刘邦进行不公的抹黑。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觉得司马迁是在故意美化项羽呢?问题可能出现在于,司马迁将项羽纳入了《本纪》之中。依照后世的观点,项羽的历史地位往往被视为与陈胜相似,而班固也采取了这样的写作方式。
那麼,司马迁为何将项羽写入《本纪》中呢?我认为,这反映出司马迁独特的史学观念——《史记》的十二篇本纪,实际上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和延续。我们来看看这十二篇本纪的内容,它们分别是:《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和《孝武本纪》。
从这些本纪的内容可以看出,《秦本纪》似乎有点像附加的篇章,其实是为了《秦始皇本纪》的内容做铺垫。而《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显得格外突出,略有些不合常规。一些人认为这是司马迁为了凑足十二篇而采取的措施,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无从询问司马迁本人。班固对此则指出,司马迁在是非判断上的标准与当时多数人的看法不同,而他在探讨问题时又偏向于以黄老之道为主,这就使得《史记》呈现出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后来的史书在编撰过程中,逐渐更加倾向于儒家思想,因而使得《史记》在历史书籍中显得越发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