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派遣大将颜良攻打东郡太守刘延,兵锋直指曹操的腹地,最终导致了著名的官渡之战的爆发。这一战,牵动了整个华夏的神经,局势瞬息万变,英雄豪杰都纷纷现身。
曹操则采取了荀攸的妙计——“佯攻延津”,并派遣张辽与关羽率轻骑突袭白马,令颜良措手不及,仓促应战,最终在阵前被关羽斩杀,这一战令白马之围解围,也让关羽一战成名。曹操为表彰关羽的功绩,便借汉献帝之名封其为“亭侯”,食邑设在汉寿。于是,关羽便被尊称为“汉寿亭侯”。
按照汉制,爵位共有二十等,最为常见的就是县侯、乡侯、亭侯等,而亭侯属于低级爵位,仅能享受十里范围内的吏民衣食和租税。即便如此,要获得“亭侯”的爵位也并非易事。在汉朝初期,刘邦曾立下规矩,非刘姓宗族不能称王,非有功之臣也不能封侯。因此,像冯唐与李广等才俊虽然立下赫赫战功,却也难得封侯。
然而,随着东汉的衰弱,朝廷的权力日益旁落,军阀割据一方,许多将领和势力头目开始通过封爵来拉拢军心和人心。特别是在曹操手下,“亭侯”之类的封号便被频繁授予,某种程度上不再严格要求有军功,只要有政治需要,就可随意封爵。《三国志》中记载,至少有150位人物曾被封为亭侯,这些封号有时并未附带具体的地名,像吕布、张郃、徐晃、马超、魏延等,甚至统一称作“都亭侯”,荀彧、许褚则被称为“万岁亭侯”,封号的普遍性可见一斑。
而曹操为关羽所授的“汉寿亭侯”,从封号来看显得有些随意。“汉寿”地名并不在曹操的直接统治区,而位于远在武陵郡东北(今常德东北四十里)的荆州,且当时归刘表所治。如此,关羽的食邑无疑成了曹操控制外的“飞地”。值得一提的是,曹操麾下的将领们,像于禁、文聘、刘放、曹真等人,封号均带“寿”字,这无形中显现了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时的随意性。
然而,这个看似随口而出的封号,却在历史的安排中意外地与关羽的命运紧密相连。曹操当然无法预料到关羽与荆州的纠葛。但随着刘备的到来,荆州成了刘备大业的起点,也使得关羽的命运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荆州既成为他声名显赫的根基,又因“大意失荆州”成了他悲剧的源头。
刘备入川后,关羽成为荆州的最高军政长官。那个曾被视作“飞地”的汉寿,成为了关羽的直接辖区。然而,即便在他一度成为权势一方的“荆州之主”时,曹操对关羽的封号一直未曾改变,依旧是“汉寿亭侯”。
更加有趣的是,建安二十年(215年),孙刘之间因荆州问题发生冲突,最终刘备妥协,割让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给孙权,而关羽的封地“汉寿”恰好成为了孙刘边界的分界线。这一地理上的划分,虽看似缓解了部分争端,但并未彻底解决两方的矛盾。
四年后,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突袭荆州,迅速占领了南郡、零陵郡、武陵三郡,整个荆州陷入东吴的控制。尽管如此,孙权对待关羽的态度,远不如曹操那般宽厚。在关羽战败后,孙权命令潘璋追杀关羽,毫不手软。此时的孙权,已经不再关心与蜀汉的联盟能否维系,他考虑的是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荆州这一威胁。
孙权为何如此坚定地决定斩杀关羽?从表面上看,关羽的傲慢态度和拒婚、辱使之事似乎是主要原因,但实际上,作为东吴的统治者,孙权显然不会因个人情感而轻易做出决策。根据1996年湖南长沙考古发现的简牍记载,当时的武陵、长沙一带发生了叛乱,且这些叛乱者公开响应关羽。这个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东吴对关羽的敌视,而关羽作为荆州的实际控制者,其在当地的影响力无疑成了东吴的一大隐患。
此外,关羽的封地“汉寿”恰好位于武陵、长沙的交界处,这一地点的特殊性也可能促使孙权下定决心斩杀关羽。类似于商鞅封地商瘀反秦,项羽封地鲁城抗刘的历史情境,关羽的“汉寿”同样可能成为了他忠诚部队的象征。因此,孙权通过杀关羽,不仅仅是要断绝荆州的威胁,还要彻底打击对抗东吴的势力,消除长久以来的隐患。这才是孙权为何甘冒巨大的政治风险,决定彻底斩杀关羽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