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国家四分五裂,最终演变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虽然这三国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但正统问题一直是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曹魏的政权作为东汉的继承者,理应被视为正统;而另一些人则主张,蜀汉的刘备是汉室宗族的直系后裔,才是名副其实的正统。这场争论持续了长达千年之久,甚至在南宋时期仍然热火朝天,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情况呢?
一、谁才是真正的正统
在中古历史中,正统观念对王朝的合法性影响深远。当历史的洪流流转至东汉末,整个国家的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在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曹魏和蜀汉均自称为正统,甚至互相贬斥,称对方为“曹贼”、“蜀寇”。263年,蜀汉灭亡,其残余势力只能称其为“伪朝”。而两年后,曹魏也被西晋所取代。
在西晋时期,原蜀汉官员陈寿撰写《三国志》,尊曹魏为正统,并称曹操为武帝,曹丕为文帝,刘备和刘禅则被尊称为“先主”和“后主”。到了东晋,著名的史学家习凿齿在评述三国史时,认为蜀汉应被视为正统,称曹魏为篡逆之国。他甚至在临终前向东晋皇帝上表,系统阐述了“晋承汉统”的观点。此后,关于蜀汉与曹魏之间的正统之争,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烈的争辩。
二、北宋时期的曹魏正统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支持刘备的观点和推崇曹魏的观点交错并存,但大多数学者仍然将曹魏视为正统,甚至连出自西汉宗室的刘裕也是如此。北宋建立之初,延续了“五德始终说”这一理论,继续将曹魏作为正统。进入北宋中期,学者欧阳修和司马光等人仍然坚持曹魏正统的立场,但针对“五德始终说”进行了反驳,认为应将“功业”作为衡量正统的新标准。
因此,欧阳修在其论著《魏论》中写道:“魏之取汉,无异于汉之取秦,而秦之取周也”,据此提出“得正统者,汉也;得汉者,魏也”的观点。同时,他也强调:“刘备虽为汉之后裔,然其无法统一天下而自称蜀,难以说得上正统。”与之类似,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以曹魏年号为纪年依据,并多次使用“入寇”来形容诸葛亮的北伐行为。
三、南宋时期的蜀汉正统论
北宋时期普遍持有“魏寇蜀”的论调,但到了南宋,却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以朱熹、张栻等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从“名分”和“道德”的视角出发,推崇蜀汉的正统地位,贬低曹魏。例如,朱熹曾经直言:“曹操自是不法之徒,孙权亦不过是个两面派,唯有先主名分正统。”其他南宋的学者同样秉持这一观点,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三国的历史文献进行了再编辑与修订,以求更符合他们的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