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三国时期那场著名的夷陵之战。
章武元年(221 年)七月,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为了给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东征东吴孙权。那阵仗,气势相当强劲。可谁能想到,最后竟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孙权求和不成,便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这人,老谋深算,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成功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到了章武二年(222 年)八月,在夷陵一带,陆逊发起反攻,把蜀汉军打得丢盔弃甲。这一战,蜀汉元气大伤,实力严重受损,这也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遭受的重大打击。
据说,夷陵大败后,刘备伤心欲绝,连哭了三日。大家都在猜测,刘备到底是为谁而哭呢?有人说,肯定是为那些战死的猛将和谋士。毕竟,在这场战役中,蜀汉损失了不少人才,像傅肜、张南、冯习和沙摩柯这四位猛将,军队兵力方面,直接战损或被俘虏的大概有 4 万左右的兵马,差不多将近 5 个师呢。但其实啊,刘备最为痛心失去的,是一个顶级谋士,这个人,可比那些猛将和军队都重要得多。
这个人,就是黄权。刘备在夷陵兵败后,曾两次提到黄权,足以看出他对黄权的思念和痛心程度。一次是巴西郡汉昌县县长小将马忠,带领 5000 士兵赶到白帝城,来襄助刘备把守白帝城,抵御吴军的追击。刘备和马忠交谈的时候,提到了黄权,他认为马忠可以和黄权相媲美,《三国志》里记载:“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刘备对黄权是多么的念念不忘。
还有一次,黄权投降了曹丕。按照蜀汉的律法,黄权这属于违法行为,他的家小是要连坐的。可刘备知道后,特别命令释放他们,不追究黄权家人的责任。刘备还说,是自己对不起黄权,黄权尽职尽责,并没有对不起他和蜀汉政权。《三国志》记载:“孤负黄权,黄权不负孤也。”
你想想,刘备对黄权评价这么高,如果黄权还在,托孤副手可能就轮不到李严了。黄权在蜀汉的官职,先后从偏将军、护军、治中从事,做到镇北将军;而李严在蜀汉的官职,先后从犍为郡太守、兴业将军,做到辅汉将军。同一时期,黄权的实际权力可比李严大多了,治中从事毕竟是京官,而且黄权麾下还有直属部队呢。所以说,提拔李严为托孤副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权没了。要是顶级谋士黄权还在,哪里会轮到李严呢?
黄权这个人,顶级就顶级在他的人品好,有大局观,这一点,李严是远远比不上的。黄权在曹丕手下,都能混到车骑将军的高位。陈寿评价他:“黄权弘雅思量,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 你看,要是黄权能和诸葛亮搭配,一正一副组成班子,说不定能产生奇效,甚至有可能让蜀汉起死回生呢。
反观李严,在蜀汉后期,完全就是个副作用。诸葛亮想要北伐,李严却只想着争权夺利,享清福,心眼太小了。要是黄权为副手,至少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粮草肯定不会出岔子。而且,黄权去守街亭的话,肯定比马谡强多了。
在人才匮乏的蜀汉后期,夷陵一战,刘备失去 4 个猛将和 5 个师的兵力,固然痛心,但更让他痛心疾首的,必然是失去了黄权这一个顶级谋士。他要是还在,肯定比李严强太多了。
咱们再从刘备的性格和经历来看,他这一生,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才建立起蜀汉政权。在他心中,人才是重中之重。庞统在雒城攻坚战中箭身亡,他 “痛惜,言则流涕”;法正病逝,他 “为之流涕者累日”。庞统和法正,都是对他帮助极大的谋士,他们的离世,让刘备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而黄权,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庞统和法正。
刘备这个人,很重感情,也很懂得用人。他知道黄权的才能和为人,失去黄权,就好像失去了左膀右臂。在夷陵之战这样关键的时刻,身边没有黄权这样的谋士出谋划策,导致战争失败,他怎能不痛心呢?这就好比一个将军,在战场上失去了最得力的军师,那种悔恨和痛心,可想而知。
所以说,夷陵大败后刘备连哭三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痛失黄权这个堪比诸葛的奇才。要是黄权还在,三国的历史,说不定真的会被改写呢。
好啦,今天关于夷陵之战和刘备痛哭的原因就聊到这儿啦。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的朋友,麻烦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祝您财源广进,好运连连!咱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