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率领大军东巡南返,这对当时中原的军阀来说,可谓是一次得天独厚的机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再也不会出现第二次。作为当时实力雄厚的军阀之一,袁绍当然希望能够迎接汉献帝,然而由于郭图和淳于琼的坚决反对,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那么,他们为何会阻止袁绍迎奉汉献帝呢?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史书对郭图在迎奉汉献帝问题上的态度存在两个不同的记载。《三国志》中的说法认为郭图是支持迎奉汉献帝的,而袁绍对此不以为然(郭图曾建议袁绍迎接天子前往邺城,但袁绍没有采纳);而《献帝传》和《后汉书》则指出是沮授主张迎奉汉献帝,反而郭图和淳于琼持反对立场。在当今学界,普遍更倾向于接受后者的记载。
根据史书的记载,袁绍手下的势力可分为两派:一方面是从袁绍初入冀州时便随行的汝南和颍川士人,被称为“汝颍派”;另一方面是袁绍接管冀州后所招募的前韩馥旧部,称作“冀州派”。袁绍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部分原因正是源于这两派间的矛盾,而郭图和淳于琼均为颍川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汝颍派”的代表。
在除了个人能力之外,“汝颍派”能够在袁绍集团立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汝颍派与袁绍的家族背景较为亲近,能够更容易地从袁绍的个人立场出发为其提供支持和谋划;其二,汝颍派中许多人早年曾在东汉中央政府任职(例如,淳于琼曾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他们的威望及官场经历远远超过“冀州派”。
站在袁绍的立场,“汝颍派”的郭图与淳于琼认为迎奉汉献帝所带来的负面后果远超其利。大家需要明白,汉献帝是由董卓举荐而成为皇帝的,而袁绍曾对汉献帝的继位颇有微词。未曾反对汉献帝登基的曹操在迎接汉献帝后,也曾陷入多次麻烦之中,包括著名的“衣带诏”事件,更遑论与汉献帝本就关系紧张的袁绍了。
此外,迎奉汉献帝并不仅仅意味着接受皇帝一个人,而是要同时接纳整个东汉中央朝廷。这会导致众多中央官员和士人纷纷涌入袁绍的阵营,这种人事的变动将威胁到“汝颍派”的根基,进一步加剧他们与“冀州派”之间的内斗。尤其是支持迎奉汉献帝的沮授正是“冀州派”的一员,这也使得“汝颍派”感受到更为直接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