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封建王朝的创立者,他所创立的汉朝不仅确立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基石,更使我们的民族至今称为汉族,所使用的语言也被称为汉语。
关于刘邦的传奇故事和历史背景,已经有人讲述了无数次。然而,围绕他的一个重要误解至今仍然广泛流传,甚至著名学者易中天也在其作品中重复了这个错误,那就是关于刘邦的庙号的问题。
在古代,皇帝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因此不允许直接称呼其姓名。皇帝去世后,后代会用一个或多个字对其一生进行总结,这个称谓就被称为谥号。一般来说,谥号前会加上王朝的名称,后面则附上“帝”字,成为后人对他们的称呼,像汉文帝、汉武帝等都是如此。
除了谥号之外,古代皇帝通常还有一个庙号。庙,指的是皇家的宗庙,这里的宗庙是指专门供奉祖先的太庙。在祭祀仪式中,皇帝会使用这些庙号。庙号的前面同样会加上王朝的名称,而后面则称为“祖”或“宗”,例如唐太宗、明太祖等。至于选择称“祖”还是“宗”,则依据其建立的功绩和功劳,甚至连李世民都只配得“宗”这个称号,这表明“祖”的称谓是需要相当成就的。
并非所有的皇帝都有谥号和庙号。例如,在秦朝,秦始皇认为后代对先人的评价不够尊重,因此取消了给予皇帝谥号的传统,导致秦朝的皇帝没有任何谥号。尽管汉朝恢复了谥号的制度,但在授予庙号时异常谨慎,只有那些取得重大功绩的皇帝才能获得庙号。那些未成大业却仍得到庙号的皇帝,比如汉元帝和汉顺帝,后来的皇帝往往会剥夺他们的庙号。
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无疑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自然理应拥有庙号。那么,根据庙号的规则,你知道刘邦的庙号是什么吗?
相信很多人会立即回答:“汉高祖”。的确,这不仅是大多数人对刘邦的称谓,连著名学者易中天在书中提到的也是刘邦的庙号为“高”。
遗憾的是,实际上刘邦的庙号并不是汉高祖。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可以明确得知他的庙号是“太”,谥号则为“高”。这意味着,从谥号看,我们应称之为汉高帝,汉朝的人则称他为高皇帝;而根据庙号的规定,我们应称其为汉太祖,汉朝的人则直接称他为太祖。
那么,为什么如今大家普遍称他为汉高祖呢?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司马迁的《史记》,在刘邦生平的传记中,司马迁为其撰写的标题是《高祖本纪》,而正文中也频繁使用“高祖”这个称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史书之一,《史记》的这种说法便代代相传,致使后世多数人误认为刘邦确实被称为汉高祖。
当然,中华语言习惯中存在“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依照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以通俗的方式称呼他为汉高祖并无不妥。但在涉及庙号问题时,我们应当完全尊重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