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在启动建设之初的规模相对较小,但随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工程的规模迅速扩大,工程量开始成倍增加,达到空前的规模。据悉,陆续动员了约72万名劳工参与这座宏伟陵墓的修建,直到秦始皇去世后的第二年才完成这一庞大的工程,整体耗时达到39年。相比之下,建造埃及金字塔所需的10万工人和十年的工期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从人力和时间的角度来看,秦始皇陵墓无疑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建筑项目之一。
然而,至今为止,关于秦始皇陵墓内部的真实样貌却鲜有人知。我们对秦始皇陵的认识大多源自《史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陵墓到底是否遭到盗掘,使许多人充满了疑惑和好奇。
第一个疑问是关于项羽的。《史记》中曾提到,项羽曾纵火焚烧秦宫,并挖掘了始皇帝的坟墓,夺走其中的财富。《水经注》也有记载,项羽动用了三十三万人,经过三十天仍未将秦宫中的财宝运输完毕。这些文献记录表明,秦始皇陵确实经历了被盗的历史。可以确认的是,阿房宫被项羽焚烧也是事实,他确实派遣人手去掠夺秦陵表面的金银财宝。然而,秦陵的整体规模巨大,特别是地宫部分由于建筑结构坚固,项羽并未能完全达成他的破坏计划。
关于第二个疑问,学者们推测秦始皇陵可能在五代或唐朝末期就已遭到盗掘。有研究指出,根据《永乐大典》的记载,到宋朝初期,包括秦陵在内的共28座帝王陵墓均已被盗,并且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当严重。如此说来,秦始皇陵内部的状况可能已经一片凌乱,几近成为空壳。
为了解开这一系列谜团,国家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考古行动,众多考古和地质专家相继参与,利用先进的遥感探测设备对秦陵进行全面勘察。在陵墓周围钻探了超过五万个小洞,结果发现地宫外围的宫墙厚度超过五米,并发现了多条未曾开启的隧道。尽管在勘探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盗洞,但这些盗洞的走向并未直撞目标。专家们还发现,陵墓内部环境极为干燥,许多金银珠宝的陪葬品依然整齐有序地存放着。同时,考古团队也探测到地宫内大量的水银存在,专家推测,如果盗贼真的通过盗洞进入,水银早已蒸发殆尽,因此,他们坚信秦始皇陵在千年间并未受到损坏。
那么秦始皇陵的内部究竟是怎样的呢?如果将陵墓上层的封土去掉,它的形状犹如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底座为一个边长五百米的正方形,共有九层,象征着九五之尊。倒金字塔的最底部便是秦始皇的墓室,其内部空间相当于五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整个墓室用水银模拟了长江、黄河以及渤海和黄海的形态。此外,地宫内还有一个物体的位置似乎在不断变化,专家推测,这很可能是秦皇的棺椁漂浮在水银河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