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米仓山之战本来有可能成为汉中之战的转折点:只要黄忠成功焚毁曹军的粮草,刘备就能不战而胜,甚至可能将饥肠辘辘的曹军彻底消灭在汉水之畔。然而,黄忠未能完成任务。当他被重重围困时,根本没时间点火,而他的副将张著看到形势不妙,毫不犹豫地带着部下逃跑,导致黄忠的突袭未能成功,甚至差点被徐晃和张郃围歼。
米仓山之战不仅在《三国演义》有详细描写,史料中也有记载,尽管在地理位置上有所出入,但总体来看并不矛盾:曹操的屯粮地点设在米仓山,他本计划将粮草运往汉水北岸,然而未等行动展开,就遭遇了黄忠的突然袭击。
黄忠年事已高,反应速度略显迟缓。虽然他成功打退了数量不多的守军,但面对堆积如山的粮草,突击队已经准备好了火种,只是张郃带着援军赶到,黄忠只能急忙迎战,却一时忘记了点燃火种。
众所周知,汉朝没有现代的火柴或打火机,“火折子”之类的道具在唐宋时期才有所记载,而普通百姓和军队使用的则是火绒、火石和火镰,点燃火源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时间。黄忠在突袭中并未立刻点火,两军陷入混战时,没有人先去完成烧粮的任务。从米仓山的火种未能点燃这件事来看,黄忠的决策不如曹操果断。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不顾个人安危,先是点燃了敌军粮草,才决定继续战斗:“操大喝曰:‘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而黄忠未能做到这一点,他的失败,部分缘于副将张著的不守规矩。在黄忠被张郃和徐晃围攻时,张著选择了逃跑,导致黄忠孤立无援,进退维谷,只能选择苦撑。
黄忠拼命支撑,终于等到了赵云的支援。那么问题就来了:在米仓山下,除了张郃和徐晃,还有一位曹营大将,他的武功不亚于魏延,这三位大将为何不直接围攻赵云呢?黄忠已经疲惫不堪,赵云仅带领三千人马(史料中仅有数十骑兵)且长途跋涉,如何能在三员大将的围攻下成功救援黄忠?
米仓山是曹军的重要粮草储备地,曹操反应迅速,不仅派遣张郃和徐晃紧急驰援,还派出文聘伏击逃跑的张著,把他围困在了陷阱中。张郃、徐晃和文聘处于有利地形,黄忠则在连续作战了十二个小时之后,已经疲惫不堪。曹军试图生擒黄忠,以便为夏侯渊复仇,因为如果能够生擒黄忠,所获得的荣誉远大于击杀他。
此时的曹营三员大将,武功如何呢?首先是张郃,他的武艺虽然不及赵云,但曾与关羽、张飞、马超、赵云等人单挑过,虽然无一胜绩,但也未曾败于阵前。接着是徐晃,原为杨奉部将,曾与许褚激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算得上是个硬汉。而最后是文聘,他在襄阳城下曾击败魏延,成为赫赫有名的战将。
即便如此,面对赵云的英勇,张郃、徐晃和文聘仍然选择撤退,曹操在高处观战,也只能怒而惊叹。赵云不仅成功救出了黄忠,还救了逃跑的张著。赵云的神勇让曹营三将不敢正面迎敌,而曹操亲自带领大军追击,却再次被赵云的空营计击退,曹兵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三员大将的失利,不仅让曹操惊怒交加,也让人不禁质疑曹营的战斗力。假如继续以这种方式战斗,或许刘备和诸葛亮并不需要亲自出马,赵云与法正联手,也能将魏国打垮。尽管小说为了塑造刘备阵营的强大和曹操阵营的软弱,加入了一些夸张的描述,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曹营三将的失误和赵云的及时救援,依旧是史实中有迹可循的。
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来看,黄忠在凌晨起床、准备食物,随后出发,步伐匆匆,而张郃等曹营将领则在温暖的被窝里被叫醒,急忙应战。疲惫的曹军在遭遇早已整装待发的黄忠时,战斗力大减,反而成了平局。经过数小时的战斗,黄忠稍感疲倦,但张郃、徐晃和文聘却因为饥饿几乎无法继续战斗。
徐晃已经抡不动大斧,张郃和文聘也没有力气挥动长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赵云在战场上翻云覆雨,最终选择撤退。没有及时吃饭的张郃、徐晃和文聘显然在体力上已经被黄忠和赵云远远甩开,这也是他们最终失败的原因。
可以看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体力和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将领们来说,一顿饥肠辘辘的早餐就足以影响战斗的走向。此战失败后,曹操并没有过多责备三员大将,因为他知道,他们已经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