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禁军的主力之一。最初它是西北的戍边军队,后来被调往京师,成为唐朝的核心禁军,承担起了保卫京城、守卫宫廷并参与征伐的重任。作为唐朝最重要的军事力量,神策军在维持国家稳定和抵抗外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是唐朝存在的关键军事支柱。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哥舒翰在磨环川设立神策军开始,到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神策军被废除,经历了长达150年的历史。
不可否认,神策军曾为保护唐朝皇室做出了卓越贡献,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策军逐渐沦为宦官的工具,战斗力也随之急剧下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神策军在唐朝灭亡的过程中,实际上成为了推动其走向衰亡的一个因素。
一
神策军最初是西北的一支戍边军队。在吐蕃逐渐崛起后,这支部队成为唐王朝的重要防线。起初,唐朝与吐蕃的交战中,唐朝占据优势,直到唐玄宗在位时,神策军的哥舒翰大破吐蕃军队,确保了边疆的安定。自天宝十三年(754年)起,哥舒翰请示设立浇河、洮阳两郡,并组建了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等八支军队,从而正式创立了神策军。
神策军设立在临洮以西约二百里的磨环川,地处洮水南岸,隔水与洮阳郡相望。首任神策军使由洮阳太守成如缪担任。初期,神策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唐朝西北的边境,长期与吐蕃等敌人作战,这也使得神策军的将士大多都是经过实战锤炼的精锐之士。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的迅速推进直接威胁到唐朝的核心地区。唐玄宗下令西北边境的神策军驰援中原,神策军的将领卫伯玉率领千余名战士参加了乾元二年(759年)的相州之战。叛军攻陷邺城后,卫伯玉与宦官鱼朝恩一同退守陕州,防备叛军的进一步进攻。在这时,神策军的驻地已被吐蕃占领,而卫伯玉所统领的军队仍以神策军的名号继续作战。伯玉入朝后,神策军的控制权逐渐转移至陕州节度使郭英乂,最终归宦官鱼朝恩所掌控。
二
神策军逐渐壮大,其中宦官的角色至关重要。唐朝中后期,宦官不仅接管了神策军,还逐步干涉朝政,掌控了大量的禁军力量。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节度使等武将屡次叛变,令唐朝皇帝无法信任他们,只得让宦官控制军事力量,尤其是神策军。然而,掌握禁军的宦官不仅扰乱政权秩序,还开始直接干预皇帝的废立,这一现象逐渐加剧了朝廷的混乱。
神策军的扩编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规模。第一次是在唐代宗大历初期(766~779年),当时神策军将多支藩镇的军队并入其中,包括平卢镇的邢君牙部、阳惠元部,安史降将尚可孤部,以及朔方镇的郝廷玉部和侯仲庄部等。这些部队的加入大大增强了神策军的战斗力,使得神策军的规模和实力大幅提升。
第二次扩编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这时,神策军又收编了多个镇的军队,如镇国镇的骆元光部,朔方镇的李朝采部,河东镇的浮璘部等。此外,神策军还通过“神策行营”的名义,强行兼并了京畿和关内的诸多军队,包括凤翔镇和银夏镇等地的军队,并招募了一部分新兵。此时的神策军不仅是都城的禁军,还具备了征讨不服朝廷藩镇的职能。
到了唐宪宗时期,神策军的驻地已经不仅限于京畿地区,还扩展到了关内道。左神策军驻扎在京西北的八镇,而右神策军则驻扎在奉天镇、麟游镇等地,显示出其战力的全面提升。
三
至于神策军的指挥权,唐代宗时期,由于宦官鱼朝恩的权势过于强大,代宗决定将其除去,把神策军交给武将管理。但在唐德宗时期,由于“泾原兵变”中的众多文臣武将见风使舵,唐德宗开始对这些官员产生疑虑,因此不再依赖他们,而将权力交给了忠于自己的宦官。于是,窦文场和霍仙鸣分别担任了神策军的左右中尉,彻底掌控了神策军的指挥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们的权力愈加膨胀,神策军也不再单纯是军事力量,更多地成为了朝廷权力斗争中的一枚棋子,最终加速了唐朝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