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关羽的作战中,徐晃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战术智慧。
219年七月,关羽北上进攻襄阳和樊城。曹仁因兵力不足,只能率领数千人坚守樊城,并等待支援。曹操得知后,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派遣汝南太守满宠带领郡兵协防樊城,同时派于禁率领庞德等七支军队增援,并指派徐晃进驻宛城。原本,曹操的计划是:于禁负责解围任务,徐晃负责辅助防御,作为预备队。然而,暴涨的汉水将于禁的七军吞噬殆尽,损失惨重。此时,关羽的威名已经震撼了华夏,许都四周的豪杰纷纷响应他,局势变得异常危急。
若关羽攻破樊城并与众多豪杰汇合,那么整个黄河以南将不再属于曹操的统治,曹操的权威将面临空前威胁。在这种紧张局势下,曹操虽然保持镇定,依旧不得不考虑迁移天子的选项,并开始联手孙权,调动张辽等部前来支援。然而,樊城的危机迫在眉睫,最急需的支援还是来自徐晃。
由于徐晃所带的部队多为新兵,直接与关羽对抗显然没有胜算,而关羽此时士气高涨,主动进攻也并非完全没有困难。因此,双方都未采取大规模进攻,而是转而争夺外围阵地。如果徐晃能够向关羽靠近,修筑防御阵地并威胁到关羽的阵营,关羽便无法全力攻城,援军也有可能顺利抵达。而若关羽能够在外围构筑有效的阻援阵地,援军便无法与樊城取得联系,樊城也将成为孤岛。
徐晃首当其冲,决定采取主动。他率军自宛城南下,驻扎在樊城西北8里的阳陵坡。关羽同样未曾懈怠,迅速派兵进驻西北3里的偃城,布下阻援阵地。若任由关羽的阵地修筑完成,援军就难以与樊城取得联系,徐晃将无法解围。因此,徐晃决定以虚张声势的方式应对,假装要切断关羽阵地的后路。尽管他并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关羽的阻援部队却被他的虚张声势所吓退,撤营后徐晃顺利占领了偃城,从而奠定了掌控外围阵地的基础。
突破外围防线后,徐晃军稳步推进,已接近关羽的包围圈,仅隔三丈之遥。双方在如此紧张的距离内对峙,每一刻都充满了心理压力。徐晃的将领迫不及待地要求进攻,而徐晃深知此时并非最佳时机,关羽的营垒稳固,贸然进攻可能难以取胜。他选择耐心等待援军的到来,同时通过地道与樊城内的部队保持联系,并将曹操与孙权联合的书信送至关羽的军营。
在耐心等待援军的同时,徐晃并没有盲目进攻,而是通过巧妙的战术布置,实施“声东击西”的策略。他先在樊城北方围头屯制造佯攻,吸引关羽的注意力,然后猛攻四冢屯。关羽及时察觉,率领5000步骑兵前来救援,但他并未预料到徐晃的真正目的。徐晃的目标并非四冢屯,而是关羽的机动部队,他已经率领主力做好了准备,迎接关羽的到来。
在双方交战之际,徐晃与关羽短暂对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叙旧,实则背后暗藏玄机。徐晃深知此次决战无法退缩,经过一番战斗后,关羽不敌徐晃的进攻,防线开始崩溃。最终,关羽的鹿角十重防线被突破,他的部队开始撤退,徐晃紧追不舍,成功突入关羽的重围。
此战,徐晃通过巧妙的调度和战术布置,成功打乱了关羽的部署,最终粉碎了他的防御体系,为樊城解围。这一战,徐晃的指挥艺术堪称典范,他不仅善于伪装和误导敌人,还能够在关键时刻作出果敢的决策,成功扭转了战局。
此战的节奏变化多端,与后来东北野战军总结的“四快一慢”原则极为相似。徐晃以快速的推进打破关羽的外围防线,快速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并在关键时刻稳住阵脚,通过精确的情报掌控,最终以一击致命的方式取得了胜利。这一场战斗,徐晃不仅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也让关羽在这场精彩的对决中尝到了失败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