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上,曾出现过两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它们分别是元朝和清朝。元朝的统治方式较为粗糙,尽管军力强大,但最终未能持续百年。相比之下,清朝从东北崛起,在吸取了前朝明朝的教训后,凭借着“随明制”的方式,巩固了统治。更重要的是,清朝出现了几位具备治国能力的帝王,使得其奇迹般地延续了两百多年。
不过,尽管清朝从明朝学到了不少经验,其统治的根基却始终不稳定。因为满清的核心力量——八旗人始终是少数,为了稳固政权,清朝不仅赋予八旗人许多特权,令他们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还坚守着严苛的愚民政策和文字狱,以此来打压百姓的反抗情绪。
在这种背景下,清朝时期的普通百姓究竟是否意识到自己是汉族,或者说,他们是否认同满清的统治呢?首先,确实可以确认,在清朝时期,普通百姓明确意识到自己是汉族人。当满清一开始入关时,想要彻底让中原汉族百姓臣服,他们采取了强硬手段,推出了“易服去发”的政策,目的是彻底削弱汉族的自我认同。对大多数汉族百姓而言,剃发是难以接受的,因为根据儒家文化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毁伤就是不孝”。这一政策直接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冲突和流血事件,百姓心中也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痕。这些冲突和历史事件,成为了无数汉族士人从清朝建立之初便悄然酝酿的反清复明、驱逐鞑虏活动的根源。从最初的天地会、白莲教,到后来近代的青红帮、同盟会,都是反清的组织。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满清入关后,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展开抗争。比如,最著名的习俗之一就是“正月不理发”,有传言称,一旦正月理发就会死舅舅。虽然这个传说带有一点戏谑的意味,但它背后其实传递了“思旧”的含义,因为“思旧”与“死舅”在发音上相近,民间就开始流传这种风俗。百姓通过这种方式,怀念过去的生活方式,间接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抗拒。
和几百年前的元朝统治者一样,最初清朝的统治者也将人种划分为多个等级。最高等级是八旗,也就是满洲旗人,其次是蒙古人,最低的则是汉族人。即使汉族百姓并未特别记得自己是汉族,满清统治者也通过种种方式强迫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低下地位。
在清朝,三个民族的待遇差异极大。作为统治阶级的八旗子弟,享受着极高的生活与政治待遇。无论他们是否从政,都可以领到丰厚的俸禄——那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此外,八旗子弟在婚丧嫁娶、子嗣出生等重大时刻,还可以得到一笔特殊资助,而这些银子,全部来自于汉族农民的赋税。清朝还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八旗与普通汉族之间的差距在生活和文化层面都非常明显。
很多人不解,既然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如此区别对待,为什么清朝还能持续两百多年呢?这一问题可以从元朝做个对比。清朝相比元朝,能够延续这么长时间,首先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与汉族的大地主阶级以及士人阶层达成了合作关系。
从顺治开始,清朝就采纳儒家学说,像明朝一样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这使得汉族长久以来的读书求仕传统并未中断。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有一些有节操的汉族士人对清朝的统治不满,他们依然处于少数派。那些不屈服的士人,最终的结局通常是被杀或终老在困顿之中。
至于普通百姓,无论是明朝的朱姓皇帝,还是清朝的满洲皇帝,对他们来说,统治者的民族和背景几乎没有太大区别。百姓从生到死,始终要在地主手下租地,按时缴纳赋税,唯一关心的是是否能活下去,而谁来统治并不重要。
得益于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入,清朝在经济上有了较好的发展,国家人口数量也突破了历史极限。道光年间,人口一度超过四亿,汉族人口占据绝大多数。即便有一些农民反抗地主或官府的压迫,但很少有人愿意发动全国范围的反清起义。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清朝时期的满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某种“勉强共存”的状态。汉族百姓虽然反对满清的统治,但却也未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尤其是在儒家学说的传承上,他们几乎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