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气死王朗的故事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情节。然而,历史上的王朗并没有和诸葛亮发生直接冲突,而且最终还活到自然死亡。虽然如此,笔者今天要讲的却是两位曹魏大臣,他们的死亡与被人气死息息相关。其中一位是因为司马懿的手段而死,另一位则因司马昭的行为而去世。
一、蒋济
蒋济(?—249年5月18日),字子通,出生于楚国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孔岗)。他是三国后期曹魏的知名大臣,先后效力于曹操、曹丕、曹叡及曹芳四朝。蒋济的仕途始于曹魏政权的建立,历经多次政治风云。正始十年(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了历史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当天,曹爽兄弟与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时,司马懿利用太后的名义宣布罢免曹爽等重要职务,并趁机掌控了魏国的大权。蒋济在此时随司马懿驻守洛水浮桥。期间,大司农桓范出城投靠曹爽,蒋济对此感慨地说:“智囊往矣。”司马懿却表示,曹爽必不会采用桓范的计策,结果也证明了司马懿的判断是准确的。
随着司马懿的起兵掌控了洛阳,曹爽由于手握魏帝曹芳,认为自己拥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决定与司马懿展开较量。在此过程中,蒋济再次写信劝告曹爽,称司马懿不过是想罢免他们的职务,并承诺只要投降,他们将能保全家族的荣华富贵。最终,曹爽选择了交出权力并被软禁在府邸,然而,司马懿随后指控曹爽谋反,导致曹爽及其家族被满门抄斩,蒋济也因此因功升为都乡侯,并赐予700户食邑。
尽管蒋济因为司马懿的行动获得了封赏,但他在心中却充满了自责。为了弥补对曹爽的失信,他上书请求放弃封赏,但这一请求并未被允许。正始十年四月的一个日子,蒋济因病去世,享年不详,追谥为景侯。很显然,蒋济的死与司马懿的背叛密切相关,他因心中愧疚与愤怒积郁,最终导致了他的早逝。因此,蒋济可以被看作是“被气死”的一位大臣。
二、陈泰
陈泰(200年~260年),字玄伯,出生于颍川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将领,也是司空陈群的儿子。陈泰虽为曹魏的名将,却因后期发生的宫廷事件,最终在悲愤中丧命。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彻底篡夺了曹魏的大权,魏帝曹髦逐渐失去了对权力的控制,心中不满。终于,曹髦决定亲自率领宫中宿卫,欲发动反抗,准备攻打司马昭。然而,这一举动注定失败,曹髦在南阙与司马昭亲信贾充展开激烈的战斗。在混乱的战斗中,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济刺杀了曹髦。
当陈泰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赶往现场,痛哭失声。他与太傅司马孚一同伏地,抱着曹髦的尸体悲痛欲绝。没过多久,司马昭进入宫中,见到陈泰痛苦的模样,便问他:“玄伯,天下人会怎么看我?”陈泰毫不犹豫地答道:“唯有斩杀贾充,才能平息天下之愤。”司马昭却冷冷回应:“再想想,是否有其他办法?”陈泰绝望地回答:“难道我还能说些什么吗?”由于过度的悲愤,陈泰不久后便因心情激动而去世。
显然,尽管陈泰在高平陵之变后归顺了司马懿家族,但他依然无法接受曹髦被弑的事实,尤其是在司马昭不愿惩罚贾充等凶手的情况下,陈泰的愤怒与失望达到极点。陈泰的死,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气愤和心情上的崩溃,他被视为“被气死”的典型人物。
陈泰去世后,司马昭追赠他为司空,并追谥为穆侯,还给予了隆重的葬礼。陈泰的死,成为了魏国一段历史中令人痛惜的悲剧。并且,这一事件也成为了后来石苞死后所得到的葬礼待遇的范例,史书记载说:“帝发哀于朝堂,赐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及葬,给节、幢、麾、曲盖、追锋车、鼓吹、介士、大车,皆如魏司空陈泰故事。”
这两位曹魏大臣的死,虽然看似因病而终,但他们死去的根本原因却是内心的愤怒与失望,都是被身边的权臣所气死,成为了历史的沉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