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日军第6师团主力在猛烈进攻雨花台的同时,谷寿夫调遣第45联队(缺少第1大队)绕道上新河(上河镇)、水西门、清凉山一带,并成功占领下关,试图切断南京守军的退路。为增强第45联队的独立作战能力,谷寿夫还命令骑兵第6联队(由猪木近太中佐指挥)和配属的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原山鹤吉中佐指挥)协助作战。
1937年12月10日下午6点,日军第45联队与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在携带120发步枪子弹和每门山炮配备100枚炮弹后,按顺序出发。第3大队、联队本部、第2大队、骑兵第6联队、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缺第2大队)依次向上新河进军。
在中国方面,担任上新河、水西门、清凉山一带防线的,是由宪兵副司令萧山令指挥的约3个团的宪兵部队。根据萧山令的部署,宪兵教导团(团长周竞人)承担第一线任务。第1营(营长郭干武兼团附)与宪兵第5团重机枪连驻守在上新河、棉花堤附近;宪兵教导团第2营(营长马崇兴)与第3营(营长孙明斋)则防守水西门、汉中门到清凉山28号机枪掩体一带。
宪兵第2团(团长罗友胜)担任第二线,负责防守清凉山至老虎洞一带,特务营则作为预备队。而宪兵第10团则守卫明故宫机场一带。虽然宪兵部队以维持军队纪律为主,但他们的轻武器装备不比普通野战部队差。
宪兵教导团与宪兵第2团的官兵佩戴标准德式M35钢盔,装备中正式步枪,并配有少量MP18冲锋枪等自动火器,轻机枪主要是捷克式与勃朗宁式,重机枪则有三十节重机枪与进口马克沁重机枪,还有一些民用二十式重机枪与82毫米迫击炮。相比之下,宪兵教导团的近战火力甚至不逊色于南京守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尽管如此,宪兵部队大多由年初在云南招募的新兵组成,且由于其主要职责是维持纪律,缺乏野战部队的实战经验和战术指挥能力。如果不是因为南京守军人手紧缺,宪兵部队原本不应参与这场战斗。
面对雨花台一线战斗的失利,唐生智意识到宪兵部队的实战能力有限,决定命令第74军的第51师和第58师分别派遣1到2个团防守水西门和江东门外一带。12月10日,宪兵教导团继续坚守原阵地,第58师从一支团兵力抽调部署在宪兵教导团的左翼,而第51师也抽调了第305团,部署在第58师左翼并与第88师第246旅右翼接应。
12月11日清晨,日军第45联队穿过茂密的芦苇丛,停在距离水西门以西3公里的上新河、棉花堤一带。随即,竹下义晴命令第3大队(由小原重孝少佐指挥)为第一线,第2大队(由成友藤夫少佐指挥)作为预备队,向上新河与棉花堤发起进攻。
战斗前,感到此次战斗必定异常惨烈的第12中队长田中军吉对部下说道:“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绝不亚于我们在保定的那场战斗,你们必须冷静并稳定地冲入敌阵。”
日军通过三路纵队悄然逼近棉花堤。当他们距离中国守军前沿阵地仅150米时,宪兵教导团第1营配属的第5团重机枪连及其捷克式轻机枪展开猛烈火力射击,炸响的手榴弹在战场上回荡,前线的日军第12中队立刻在交叉火力中损失惨重。郭干武指挥各个连队展开进攻,但宪兵部队由于缺乏野战部队的训练,突击时官兵集中在一起,导致被日军猛烈火力压制,最终导致损失惨重。郭干武下令各连队撤回防线,并依托防御工事继续坚守。
随着中国守军后撤,日军认为已击溃守军,于是未派侦察队勘察情况便急于命令第3大队前方追击。恰在此时,雨花台炮兵发现敌人逼近,便立即反击,几门大炮猛轰日军,前方日军立即遭到炸击,血肉四溅。日军《步兵第四十五联队史》记载:“炮弹不断落在我们周围,硝烟四起,火力逐渐逼近,让人无法忍受。”
总结:
南京保卫战中的这一系列战斗,国军将士凭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尽管国军的装备远逊于日军,但他们毫不退缩,敢于迎战,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