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15分,按照希特勒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纳粹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此次突袭动用了超过3900架飞机、3500辆坦克、47000多门火炮以及193艘舰艇,兵力分三路,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广阔地域展开,迅速向苏联发起了全线攻击。
早在20世纪20年代,希特勒就已经萌生了进攻苏联的想法。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中,他明确指出,德国人民必须扩展“生存空间”,并宣称俄罗斯的土地应该被德国人民占据。希特勒在1940年正式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战略目标是快速击败苏联,削弱英国与苏联的联系,从而迫使英国与纳粹德国和谈,并为抗衡美国的潜力做准备。因此,希特勒不断强调,必须在美国参战前彻底消除“俄国的威胁”,越早消灭苏联越好。
在“巴巴罗萨”计划启动后,德国军队的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在空中支援的帮助下,以装甲部队为先锋,步兵为支撑,向苏联展开了闪电式进攻。希特勒的中央集团军群是最大的作战力量,其目标是迅速清除白俄罗斯地区的苏联部队后,直接向莫斯科发起攻击。
德军中央集团军的对手是苏联西方方面军,指挥该部队的将领是斯大林的亲信、当时被誉为苏军两颗“新星”之一的巴甫洛夫大将。巴甫洛夫不仅是苏军的顶尖坦克专家,还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对战术的深刻理解,在斯大林心中拥有极高的地位,甚至一度被认为超过了朱可夫。巴甫洛夫在多次大型军演中屡次担任重要角色,甚至曾在演习中担任红方指挥,显示出他的重要地位。
巴甫洛夫的军事生涯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入列宁格勒军事运输学院深造。他在军校时成绩优异,毕业后指挥了博布鲁伊克第四装甲机械化旅,并凭借卓越的训练与后勤管理能力得到斯大林的关注。在1936年的一场军事演习中,巴甫洛夫的部队表现出色,突击能力和续航能力让斯大林为之震撼。此后,他被派往西班牙参与内战,在那里,他不仅帮助共和军组建了坦克兵学校,还成功应用了他发明的短促突击战术,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虽然西班牙内战的结果是共和军失败,但巴甫洛夫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斯大林的认可。回国后,巴甫洛夫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并迅速升任为苏联装甲兵副局长,后来又成为苏联装甲兵总局局长。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T-34和KV-1坦克的设计与测试,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苏军中的地位。
然而,巴甫洛夫的上升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37年,在斯大林发动“肃反”时,巴甫洛夫大胆地站出来与图哈切夫斯基划清界限,认为图哈切夫斯基的坦克集群战术是错误的,这一行为让斯大林对他大为赞赏,然而也为他自己埋下了隐患。巴甫洛夫的言论影响了苏军的战略发展,特别是他建议取消坦克军的建议,后来在德军发动进攻时暴露出了巨大的战略漏洞。
1940年,由于巴甫洛夫在政治上的忠诚,他被任命为苏联西部特别军区的司令。虽然他在政治上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以及对新型战术的理解不够深入,巴甫洛夫的指挥决策频频出现问题。尤其在防御布局上,他将大量军力集中在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忽略了该地区易于被包围的风险。尽管铁木辛哥和伏罗希洛夫两位元帅曾警告过他,巴甫洛夫依然没有调整部署。
德军进攻前,巴甫洛夫集中部署的三大集团军位于比亚威斯托克一带,认为这里的防御工事坚固,易守难攻。然而,德军在发现这一弱点后,迅速展开了两翼包围,向纵深推进。巴甫洛夫此时虽然意识到风险,却做出了错误决策,将所有预备队调往前线,这使得明斯克地区出现了防守真空。
1941年6月22日,德军“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开始。德军的第三装甲集群和第二装甲集群迅速向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发起进攻,成功实施了合围战术。短短一天,德军就摧毁了700多架苏军飞机,并包围了苏军的前沿部队。巴甫洛夫此时依然没有意识到战局的严峻,甚至下令第10集团军发起反攻,但效果甚微。到了6月25日,德军通过两翼包围已经逼近明斯克,苏军几乎无路可退。
最终,巴甫洛夫的部队在德军的合围下全军覆没。至7月9日,苏联红军的32.4万人被德军俘虏,白俄罗斯全境沦陷。斯大林愤怒至极,立即将巴甫洛夫撤职,并命令铁木辛哥接管其指挥。铁木辛哥接手时,巴甫洛夫试图为自己辩解,但铁木辛哥严厉回击,指出他的指挥失误直接导致了这场灾难。
巴甫洛夫被召回莫斯科后迅速被解职并送上军事法庭。审判期间,巴甫洛夫为自己的失败辩解,但他的理由并未得到法庭的接受。最终,巴甫洛夫被判处死刑,并于1941年7月7日被执行枪决。此后,斯大林发布命令,严惩任何在战争中表现懦弱和失职的军官,显示了他对军队纪律的严苛要求。
巴甫洛夫的死并未阻止德军的进攻,然而它却促使斯大林重新评估了朱可夫的能力。在接下来的莫斯科保卫战中,朱可夫成功指挥红军击退德军进攻,成为苏联最重要的军事领导人之一。巴甫洛夫和朱可夫的命运,展现了不同的指挥风格和战术取向对战争结果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