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我年轻的姑娘啊!
我没有辜负你对我的深情,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思念。
我为心爱的人燃烧到了这般模样!
提到郭沫若,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他是文学家、戏剧家,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在中国考古界中占有重要地位。1949年以后,郭沫若成了具有话语权的关键人物,当时他曾提议要挖掘明朝的皇帝陵墓——明长陵,然而这个建议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甚至为了这个问题,争论激烈,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红润的怒气。
尽管如此,郭沫若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要去挖掘明长陵。那时中国的考古技术还很落后,考古队一旦发现了文物,可能因为当时的保护技术不到位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许多考古学家对于这一提议非常愤怒,但又无能为力。
最终,经过一番争论,郭沫若终于得到了同意,带领考古队兴冲冲地来到了传说中的明长陵。然而,陵墓的结构非常复杂严谨,专家们找了很久都未能找到墓穴的入口。最后,郭沫若不得不作出妥协,选择在之前已经被考古学家认为可能存在入口的明定陵进行挖掘。
刚打开明定陵时,一股黑雾扑面而来,显然里面可能充满了毒气,专家们一时都不敢进入,只能将一只公鸡放进去作为试探。几天后,公鸡安然无恙,考古队员们才敢放心进入。当他们踏入墓穴时,眼前的景象令他们惊叹不已。毕竟这里是帝王的陵墓,里面的殉葬珍品令人叹为观止。专家们立刻将目光集中在了金银玉器上,尤其是那顶精美绝伦、完全由黄金打造的金冠,技术水平之高堪称一绝。
然而,在专家们全神贯注于宝物时,却没有注意到,许多丝绸、字画因暴露在空气中而开始碳化。还未等他们转移视线,那些饱含古人智慧与心血的字画便瞬间化为灰烬,丝绸也因氧化而破碎得不成样子。对于这些失去了价值的文物,考古学家们竟然没有表现出多少惋惜,反而将它们随意丢弃四处。有一件特别让人心痛的事情是,明定陵中万历皇帝的棺材板也被粗心地丢在一边,最后竟然被村民捡走,用来烧火。
这件事情曝光后,郭沫若受到了广泛的指责,但他依旧无动于衷。事后,国家痛定思痛,决定从此不再允许挖掘帝王的陵墓。然而,郭沫若似乎没有吸取教训,1965年,他竟然又提出要挖掘明长陵的计划。幸好,经过前次的教训,其他人迅速制止了这一行动。
更令人遗憾的是,1966年,明定陵作为古代帝王的墓地,被批斗和摧毁。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遗体被拖到广场焚毁,甚至连他们的画像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那些曾与明定陵有关的珍贵照片也未能得到妥善保存。
面对这些情形,许多人都开始猜测,为什么郭沫若要一再提出挖掘明代皇帝陵墓的计划。有人认为,他希望从这些帝王的陵墓中找到《永乐大典》,以此来补充和丰富中国的历史资料。而另一种说法更为广泛传播,那就是郭沫若的祖先曾被朱元璋亲手杀害,这也是他为何如此痛恨明朝皇帝,极力想要挖掘他们的墓穴。这个说法,如果你看过郭家的族谱,就能理解其中的原因。
历史上,朱元璋在进入军营后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然而,朱元璋并没有报答郭家的恩情,反而在后来将郭家的两个儿子杀害了。幸运的是,郭子兴的小妾怀孕,生下了一个名叫郭老舍的儿子,而郭沫若的族谱显示,郭老舍正是他的先祖。因此,郭沫若对明朝皇帝怀有深深的仇恨,试图通过挖掘他们的陵墓来进行某种形式的复仇,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挖祖坟被视为极大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