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官职向来被视为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如果是在北宋朝,有一个特定职位却让所有人敬而远之。尽管这个职位的名字听上去颇具光彩,但实际上却没有丝毫的好处,既没有实权、地位,甚至连薪水都得不到。通常情况下,谁若是担任了这个职务,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倒了霉,这个职位便是团练副使。那么,团练副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官职呢?又有哪些人曾经担任过这个名声不佳的职位呢?
一、团练副使的起源
团练副使是团练使的副职,最初被称为团练守捉副使,最早设立于公元758年,那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当时的局势动荡不安,地方的治安状况也相当严峻,因此特别设立了团练守捉使和团练守捉副使来负责地方的安全事务。这两个职位在当时颇具权力,负责治安的“大者可能掌管十多个州,小者三两个州”。例如,在唐代宗时期,衡州设立了“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负责管理衡州、潭州、道州、邵州、永州等多个州。
而在唐朝末期至五代时期,团练副使的地位依旧不容小觑。能够获得这一职位的官员,通常都需有卓越的军事成就。例如,在895年,杨行密的部将柴再用因成功击退朱温的军队而被封为寿州团练副使。再如,958年,南唐的官员周晖则因其功绩被后周世宗封为莱州团练副使。不过,这一职位的地位已经开始走 downward trend,后周世宗在制定用人标准时,便将团练副使的等级定为从六品。
二、贬官的专用岗位
到了北宋时期,这一官职的地位则大幅下降。北宋延续了五代的地方官职体系,仍保留有团练副使,但为了避免地方割据现象的出现,并配合“重文轻武”的政策,团练副使被划定为一种“三无”职务:无实权、无定员且无固定驻地,纯粹是作为武官待遇和调任的工具。这一系列规定,使得团练副使的地位急剧下滑,甚至变成了专门用来贬谪官员的职位。
更为悲惨的是,团练副使竟然是个“无俸禄”的官职!在1079年,著名的文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成为了“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并在当地安置,不准签署公文。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的生活非常艰难,依靠水部员外郎的名义领取的微薄酬劳以及退酒袋的钱来勉强维持生计。而另一位被贬的官员王禹偁也写下诗句,“左宦无俸禄,奉亲乏甘鲜”,诉说了自己的窘迫。
三、曾担任团练副使的知名人物
那么,到底有哪些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这个不幸的“团练副使”呢?北宋著名的文人苏轼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他最初在黄州担任了三年多的团练副使,后来又被改封为汝州团练副使,尽管他并未到任,但很快就东山再起。随著宋哲宗亲政,苏轼再次被贬,直到宋徽宗即位后,他的境遇才有所好转,最终担任了“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舒州团练副使便成了苏轼生前最后的公务。
除了苏轼,还有另一位颇具声望的人物,就是王禹偁。他是北宋早期的文学大家,才华横溢,甚至连宋太宗都认为他的诗文堪称独步天下。不过,王禹偁为人直言不讳,敢于提出批评,因此屡次遭到贬谪。991年,他因惹怒宋太宗而被贬至商州团练副使,之后又调任解州团练副使。除了团练副使之外,副节度使与州司马在北宋时期也同样属于被专门用来贬谪官员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