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5月,在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特委批准下,琼崖红军游击队正式成立于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北排坡村。刚成立时,游击队下设七个支队,每个支队的人员并不多,通常只有七八人,多的也不过十来人,直到1937年,总人数也仅有90多名。虽然是一个规模较小的部队,但琼崖红军游击队的多次军事行动,不仅有效打击了国民党的气焰,也极大提升了党和红军的威望,激励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推动了琼崖革命的进程。
海南作为革命的沃土,历史悠久的革命传统在土地革命时期得到了延续。在这个海岛上,曾经涌现出多支红军队伍,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力量。例如,1927年10月,冯平、冯白驹、梁秉枢等人组织成立了琼崖工农红军决司令部;1930年4月,琼崖独立师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崭新篇章;同年5月,古大存领导的红十一军也迅速崭露头角;而1930年9月,梁秉枢和王文宇共同领导的独立第一师,也培养了像《红色娘子军》这样家喻户晓的英雄事迹。
今天,我们将回顾琼崖红军游击队的成立过程,探讨他们的领导人物和后续发展。朱运泽(1911年—1948年),本名朱克平,出生于海南琼山县(今海口市),1926年便投身革命事业。他曾是红一团第一营的连长,也曾任琼崖特委委员,还在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担任多项职务。1948年6月,朱运泽因公殉职,年仅37岁,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伯伦(1905年—1946年),原名王育才,和朱运泽一样,也出生于海南琼山县。王伯伦自1927年参加革命以来,曾担任琼崖独立师的中队长、政治指导员等职务,后来还负责琼崖特委的组织部工作,并担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政治部主任。然而,因病,王伯伦于1946年11月5日去世,年仅41岁。
琼崖红军游击队初建时,下设七个支队。以下是每个支队支队长的详细情况。林天德(生卒年不详),他在1932年加入了琼崖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后转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二大队四中队的队长。1941年,林天德在与日军的激烈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
王永信,曾是琼崖红1团1营3连的副排长。他在回忆“琼崖工农红军第三支队成立”的文章中提到:“我被任命为支队长,陈美深同志任副支队长,琼东县县委书记肖焕辉同志兼任政治委员(陈永泰同志奉命调向另一地区工作)。全支队共三十二人,长短枪二十九支。”这个支队成立于1936年8月,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依旧在革命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陈美深(1912年—1949年),出生在海南琼东县三区(今琼海市泮水乡),他曾担任中共琼东县委委员,负责组织工作。1949年,在乐会县狗咬坝战斗中,陈美深不幸英勇牺牲,年仅37岁。
陈英,虽生辰不详,但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我的第二个母亲》,其中讲述了自己在红军游击队期间因伤被“潭光妈”救治的事,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红军游击队员艰苦的战斗生活和他们与群众的深厚情谊。
林天贵(生卒年不详),和林天德一样,他在1932年加入了琼崖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后被任命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二大队五中队长。1941年,在一次伏击日军的战斗中,林天贵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0岁。
黄大猷(1904年—1942年),也是海南琼山县人。他早年加入民军,1930年加入琼崖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并担任第一团第一营营长。后升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一大队大队长。1942年1月,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8岁。
这些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至今仍激励着后人,他们的精神和奋斗历程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