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评价源于曹操,是对孙权才能的高度认可,是否这也意味着孙权在历史上真的如其所言那样优秀?实际上,这个说法值得深思。
确实,在年轻时,孙权展现出一定程度的统治能力,但相比之下,他的才能并没有明显超过曹操或刘备,尤其是在其晚年时期。孙权在不到二十岁时就因其兄长孙策的意外身亡而迅速成为东吴的领导者,此时他尚在青涩的年纪,正值风华正茂,能够单独掌握东吴的政权,显然必须具备相当的能力。
孙权上任后不久,曹操便带领雄厚的军队向南进发,面对这样势不可挡的敌军,东吴的朝廷陷入了是否应战的激烈辩论之中。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与刘备联手,抵御曹操的侵略。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东吴和刘备的联合成功地击溃了曹军,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此之后,东吴在对外扩展方面的表现却显得乏善可陈。虽然吕蒙成功地击败了关羽,陆逊也在战斗中取得胜利,但在对合肥的多次进攻中,他们总是无法实现有效的突破,让人感到惋惜。从这一点来看,孙权的对外扩张并不如曹操和刘备那般骄人。
与曹操和刘备不同,曹操是一位凭借自身的努力一层一层积累实力的枭雄,而刘备则是从零开始,最终成功占据荆州和益州。孙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亲和哥哥为他打下的基础,放在曹操和刘备之旁,不免显得他幸运得多。因此,将孙权描述为超越曹操和刘备的伟大人物,似乎并不完全准确。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在北伐几次未果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锐意进取逐渐被消磨,整体的战略方向也从外部扩展转向内部的治理,他的进取之心开始减退。晚年的孙权逐渐表现出一种浓厚的皇权专制倾向,变得更加独断专行,对于大臣们的劝谏置若罔闻。在处理与辽东公孙渊的冲突时,他的决策导致了一万多士兵的损失,着实令人扼腕。
在继承人安排上,孙权同样没有妥善处理。他选择了第三子孙和作为太子,但对孙霸这位长子却宠爱有加,无法遏制后者对太子之位的觊觎。最终,孙权不仅没有有效地解决继承问题,还残忍地斩杀了与储位之争相关的大臣,给自己的统治带来了更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