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魔力,在于它总能在泛黄的色调里藏住鲜活的呼吸,这些被折叠进相册的瞬间,从不是简单的人物定格,而是一个时代的侧影。
青莲阁位于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其楼下设有游艺场、杂耍表演及摊贩市集,楼上则为茶馆,同时兼营戏曲演出。根据《上海黄浦》记载,青莲阁在清末民初是文人雅士、商贾名流聚集之地,除品茗听戏外,还承担着商业洽谈、文化交流等功能。京剧坤角老生张文涓等艺人曾在此登台献艺,足见其在戏曲演出领域的活跃性。
《三门街》是清末民初流行的连台本戏,改编自同名小说,以明代正德年间忠奸斗争为背景,融合侠义、爱情与宫廷权谋元素,情节跌宕起伏。该剧由京剧名家夏奎章、王鸿寿(老三麻子)等人创编,后被越剧等剧种移植。根据《申报》广告记载,上海春仙茶园、天仙茶园等戏院在1905至1909年间均有《三门街》演出记录。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右派势力与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决裂。此合影拍摄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照片中的人物均为南京国民政府核心成员,反映了宁汉分裂时期右派阵营的政治集结。
空间场景合影可能拍摄于南京丁家桥原江苏省议会(国民政府临时办公地),4月18日成立典礼在丁家桥举行,蔡元培代表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授印;同日下午,蒋介石等参加 “庆祝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大会”,可能在此期间拍摄。
合影拍摄前后,南京国民政府正推进 “清党” 运动。4月14日,蒋介石等人在南京召开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决定成立政府;18 日发布《定都南京宣言》,宣称继承孙中山遗志。
民国初期浙江杭县县法院合影照,根据《法院编制法》(1910年)及《县知事兼理司法事务暂行条例》(1914年),杭县未设立独立审判厅,司法权由县知事兼理,设承审员辅助审理案件。直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杭县地方法院才正式设立,其前身为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杭州地方审判厅及地方检察厅,此类合影多为官方仪式记录。
照片是清末湖南新军步兵及管带合影,合影拍摄时间可能在1909-1911年间,正值湖南新军编练成熟期。清末湖南新军隶属于第25混成协(驻长沙),成立于宣统元年(1909年),协统为萧良臣,兵力约4300人。该协为独立混成协编制,下辖步兵两标(第49标、第50标)、炮兵一营、工兵一队及辎重队,是湖南近代化军事改革的核心力量。湖南因未完成“镇”级编制(原计划组建第十三镇),故以混成协为最高单位,其训练与装备水平在南方各省中居前列。
管代(营长)是新军基层指挥官,负责一营(约500人)的训练、装备与作战。湖南新军管代多由军事学堂毕业生或留日士官生担任,例如蔡锷曾于1904年任湖南新军教练处帮办,参与编练新军。其任命需通过考试或推荐,注重军事素养与忠诚度。
街景照片中的洽鑫洋药栈所在的上海英租界,是清末鸦片贸易的核心枢纽。根据《申报》记载,同治十一年(1872年)上海城已有1700余家烟馆,而英租界的鸦片交易尤为猖獗。
清末上海的鸦片馆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烟馆如“四海升平楼”,以象牙烟枪、锦缎靠枕和妓 女陪侍为特色,专供富商巨贾洽谈生意;下等烟馆如“燕子窝”,仅提供草席与粗茶,吸引车夫、码头工人等苦力。洽鑫洋药栈作为洋药栈,底层铺面销售烟土与烟膏,二楼设雅座供熟客吸食,形成“前店后室”的经营模式。
1906年清政府颁布禁烟令,要求10年内禁绝鸦片。上海华界率先关闭土行烟馆,而租界因治外法权成为鸦片贸易的“飞地”。1909年万国禁烟会在上海召开后,公共租界被迫关闭1436家烟馆,但英租界仍有30个土栈以“药品贸易”名义继续营业。洽鑫洋药栈可能在此期间转为地下经营,或迁移至法租界——法租界因公董局与青帮勾结,鸦片贸易反而更加猖獗。
清末上海街景照片多由外国摄影师拍摄,如英国建筑师乔治·阿尔弗雷德·约翰逊于1905-1911年间记录的上海影像。这些照片常以“异域风情”为卖点,将鸦片馆、苦力等元素作为东方落后的象征。
照片是1880年广州文明门外万寿宫,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为岭南地区最重要的官祀建筑之一,专为遥祝皇帝万寿而建,规制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坐北朝南,设丹陛、棂星门及三重檐歇山顶正殿,殿内供奉皇帝万岁牌位。
每逢元旦、冬至及皇帝诞辰(万寿节),广东督抚率文武官员至此行三跪九叩礼,是清朝中央集权在华南的空间投射。殿前广场可容纳千余人,平时封闭,仅在庆典时开放,普通民众不得入内。
照片中万寿宫外墙坍塌、瓦当脱落,殿前荒草丛生,可达人腰。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设司令部于老城北部,万寿宫因靠近城墙(文明门距珠江仅800米),成为炮火缓冲区,部分建筑毁于战火;清朝档案对万寿宫的荒废避而不谈,1884年《清实录》仅记载“广东万寿宫照例举行庆典”,却未提建筑现状。
1875年,广州老刑场,此处原为珠江淤积而成的陆地,明代起成为官方刑场。其核心区域是一片长约456米、宽7-4.5米的狭长空地,东侧紧邻密集的民居与作坊群,西侧为通向珠江的街巷。
刑场的闲置期(非行刑日)被附近缸瓦作坊“征用”,成为晾晒风炉泥坯的天然场地。风炉是岭南地区常见的陶制炉灶,其泥坯需在通风良好的空旷场地阴干。刑场虽被视为“不祥之地”,但其开阔地形、坚硬地面及靠近珠江的水运优势(便于泥坯运输),使其成为作坊主的首选。
1946年,国立云南大学矿冶系师生拍摄“惜别冯淮西暨本届毕业同学留影纪念”,照片人物包括:云大校长、数学家熊庆;地质学家冯景兰;李清泉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刘邦瑞教授。
1946年,定格了司徒雷登与北京燕京大学毕业生的合影照片。在这张合影里,司徒雷登站在毕业生中间,眼神中满是欣慰与期许。
司徒雷登,这位生于中国杭州的美国传教士后裔,1919年春正式就任燕京大学校长,彼时的燕京大学,尚处艰难初创阶段。据冰心的老师包贵思夫人回忆,“那时的燕大是一无可取。我们很局促地住在城内,没有教员,也没有设备,学生不到百人,教员中只有两位中国人。许多西方教员都不合于大学教授的条件。”
司徒雷登始终致力于将燕京大学打造为一所高质量、具国际影响力且扎根中国的学府。他广纳贤才,对中国教员和外籍教师一视同仁,甚至自筹经费,聘请诸多知名学者任教。一时间,燕大成为大师云集的学术重镇。在他的努力下,1929年,燕京大学成功在国民政府注册成为官方认可的私立大学,同年,燕京大学与哈佛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极大提升了燕大的学术能力与国际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