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博识多学,非常喜欢看书,尤其喜爱《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虽说是罗贯中根据历史改编的小说,但对毛主席的影响巨大,从中获得许许多多带兵打仗和治国理政的方略。
熟读《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辅助刘备三分天下,能力出众且为人忠诚,成为后世君主心中完美人臣的典范。
毛主席读《三国演义》时,对人物的评价大都能切中肯綮,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很全面。1957年,毛主席在一次大会上对工人代表说起诸葛亮时,评价道: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众所周知,《隆中对》是诸葛亮出山前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构想,尚未出山却能预料天下局势的能力,此等高瞻远瞩,让他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罕见的治国奇才和战略家。
世人对诸葛亮多有敬佩和崇拜,在毛主席看来,《隆中对》中诸葛亮有政策失误,让蜀汉在相隔千里的距离上分散兵力,怎么能不失败呢?
当然,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史上各个时期是不同的。
毛主席赞赏诸葛亮,可能是英雄之间惺惺相惜,二人在国家面临分裂和动乱时期,面对强大的对手和敌人,都能做出切合实际的战略布局,从而影响战争的结局。
在军事上,毛主席赞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为赤壁之战立下大功。毛主席在论述统一战线中说道:对敌人如果不加分析,就会像三国时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把东吴搞得议论纷纷一样。
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如何处理与他们关系,关乎国家稳定发展的大事。诸葛亮南征时七擒孟获,收获蛮人之心,保障了蜀汉边境的安宁。
革命时期,毛主席就非常重视与少数民族相处的问题,1935年,主席得知刘伯承处理好了与彝族首领结盟的事情后,高兴地问道:“诸葛亮靠七擒七纵才让孟获心服,你如何一下子就说服了小叶丹呢?”
诸葛亮综合能力出众,足智多谋且鞠躬尽瘁,毛主席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1957年,毛主席在工人代表大会讲话时指出:“单独一个诸葛亮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
至于有什么缺陷,毛主席站在历史的高度,举例了诸葛亮《隆中对》中“千里之遥二分兵力”这个致命战略失误。
根据《隆中对》制定的战略蓝图,刘备要占领荆州、益州和汉中,在毛主席看来是不现实的,关羽占荆州,诸葛亮刘备益州,将有限的兵力分散了,导致最终荆州丢失,刘备为夺回荆州与东吴交手惨败,元气大伤,失去了问鼎中原的实力。
毛主席的军事主张中,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不难发现,在革命战争中,我军在与敌交战中处于劣势时,毛主席的军事主张得到很好的发挥,效果也非常显著,此消彼长下,我军逐渐壮大,取得最终胜利。
在不同历史时期,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不同的,整体是称赞的态度。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治国理念是毋庸置疑的,在古代近乎完人,受后世推崇。
毛主席熟读《三国演义》,从中总结归纳,通过自身的经历与感悟,总结出许多带兵打仗及治国方针,这就是读书的作用。
参考资料:论毛泽东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