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2月1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紫禁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根据当时《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北洋政府必须像对待外国君主一样对待溥仪。为此,北洋政府派出了一位使者前去祝贺。这个使者正是清朝末期的重要人物之一——荫昌,他当时担任总统府侍从武官长。
荫昌,满洲正白旗人,是清朝末期极具影响力的重臣之一。年少时,他曾赴德国留学,和德皇威廉二世是同班同学。凭借着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军事知识,他学成归国后,在北洋武备学堂担任教职。荫昌与袁世凯的关系也十分深厚,早年在小站练兵时期,两人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荫昌曾多次推荐一些未来的北洋系骨干,如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梁华殿等,帮助袁世凯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体系。
当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之际,恰逢德国强占胶州湾。面对德国的挑衅,袁世凯曾多次派人与德方交涉,但始终未能取得进展。恰在此时,身处德国的荫昌闻讯后立刻赶回山东,并组织起一批德语人才与德国方面展开谈判。在这个关键时刻,荫昌展现出了其出色的外交才能,最终得以被调任为山东佐赞军务,进一步巩固了他与袁世凯的关系,也使得两人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政治联盟,并且结为亲家。
随着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荫昌在北洋政府担任陆军大臣,奉命前往湖北指挥收复武昌。然而,虽然他曾在德国学习过军事,但并没有实际带兵打仗的经验。面对这一重大任务,荫昌心知肚明自己的能力有限,因此在一开始便以缺兵为由拒绝接任。然而,摄政王载沣却坚定不移地让他担任统帅,并命令将北洋军也交给他指挥。迫于压力,荫昌只得接受命令,开始了他的“征程”。
一路上,荫昌故意拖延,走走停停,消磨时间。在经过彰德时,他特意拜访了老朋友袁世凯,向他请教如何应对北洋军的作战策略。经过了十多天的拖延后,荫昌才勉强带领军队赶到湖北前线,但由于缺乏军事指挥经验,战争进展始终没有起色。最终,冯国璋替代了荫昌,指挥北洋军成功占领了汉口和汉阳两地。
宣统帝溥仪退位后,荫昌和许多前清遗老一样,选择到青岛隐居,表示自己不再为民国效力。实际上,这不过是他的一种政治姿态。随着袁世凯担任总统,荫昌很快离开了青岛,转而投身到袁世凯的麾下,成为总统府侍从武官长。袁世凯恢复帝制的举动,也得到了荫昌的大力支持。由于荫昌善于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与许多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他在袁世凯去世后,仍旧能够稳坐总统府侍从武官长的职位。
1917年,张勋发动兵变,试图复辟宣统帝。局势变动不居的荫昌立刻向黎元洪辞职,并转而投奔紫禁城,担任禁卫军统领。然而,张勋的复辟迅速失败,荫昌只好采取了装死自救的策略。幸运的是,由于他在官场中的广泛人脉和精妙的手段,荫昌不仅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而继续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要职。待徐世昌就任总统时,荫昌再次获得了总统府侍从武官长的职务。
荫昌为人圆滑,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因此一直在北洋政府和前清遗老之间充当联络人。在许多重大场合,他都是以使者的身份出现。溥仪的婚礼上,荫昌依然被派去担任使者。让人意外的是,在按照民国礼仪行鞠躬礼后,荫昌突然跪地叩头,这一举动令溥仪感到十分困惑。按照民国的礼仪,向外国君主表示祝贺时,仅需鞠躬礼便足矣,荫昌却在此时额头着地,深深叩首。对此,荫昌解释道:“前面的鞠躬礼,是代表民国的,而后面的叩头才是我自己,代表奴才对皇上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