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7日,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与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维也纳的欧洲常规军备控制谈判期间,进行了他们的首次正式会晤。这次会谈是在紧张氛围中进行的,双方对各自的立场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两个大国在冷战期间的复杂关系。
到了3月26日,苏联的政治舞台出现了新的面孔,前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国家建委第一副主席叶利钦在苏联人民代表选举中成功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这一结果不仅反映了苏联国内政治的变化,也为日后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4月2日,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开启了他对古巴的首次访问。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两国领导人讨论了双边关系及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彰显了苏联与这个加勒比海岛国的牢固联系。
随后在4月6日,中国代表团与苏联代表团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苏地方和边境经济贸易合作常设工作小组的条例,以及小组第一次会议的纪要。这一协议标志着两国在经济领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为未来的交流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着在4月25日,苏联开始从匈牙利撤回部分驻军,这一举动显示出苏联在东欧的军事存在正在逐渐减弱,是冷战格局变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5月13日,苏联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动车部队开始从奥洛莫乌茨地区有序撤退。这次撤退象征着苏联在中东欧的影响力逐渐减少,也标志着捷克斯洛伐克的自主发展步伐正在加快。
5月15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与夫人踏上了对中国的正式访问,这一举动是自1959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访华,再次证明了两国之间重要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5月17日,苏联军队第32坦克兵团的士兵开始从德国民主共和国撤离,这一行动是东欧局势变化的又一迹象,为两国的未来关系打下了新的基础。
在5月25日举行的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而叶利钦也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这一政权交替标志着新的领导层的形成,为苏联后来的改革做好了准备。
5月26日,40名中国游客跨越黑龙江,来到苏联的布拉戈维申斯克进行观光。这次活动标志着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自“一日游”活动启动以来,已有4440名中苏游客互访。
6月12日,戈尔巴乔夫抵达波恩,展开对联邦德国的访问,进一步推动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而这次访问也被普遍认为是冷战期间东西方关系改善的重要一步。
6月22日,一艘载有300名水手的美国训练舰——“鹰”号抵达列宁格勒。这是自1975年以来,美国军舰首次到访苏联,同时,苏联军舰也前往美国,实现了两国海军之间的互访。
7月2日,苏联开始逐步从波兰撤出其部分军队,这再次体现出冷战时期东欧国家格局变化的加速。
7月10日,中国的龙货302号商业货船满载各类物资,从哈尔滨港启航,前往苏联远东最大的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这一航行标志着在中断了长达26年的中苏水运贸易航线的重新开通,象征着两国经济交流的再度活跃。
8月20日,苏联举行了自22年来首次大型航空表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这不仅是一次军事展示,也成为了国内外展示苏联科技成就的重要场合。
11月3日,美苏两国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召开共同的记者招待会,双方阐述了各自对增强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国际合作的看法,显示出两国关系改善的积极信号。
最后,根据苏、美销毁中短程导弹条约,苏联在萨雷奥泽克镇邻近的试验场中销毁了最后一枚OTR-23型短程导弹。这一举措标志着双方在军控领域达成的合作成果,为后续的裁军谈判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