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之父为何在初次见面时便决定将女儿许配给刘邦?难道他真有相面之术吗?
关于吕公通过面相看出刘邦大富大贵的说法,可信度似乎并不高。个人觉得从逻辑上来看,这个故事有些牵强。太史公在《史记》中对吕公为女儿择婿的描述细致入微,结构完整,颇具说服力。但真相究竟如史书所写的那样吗?我们承认《史记》在史学界的权威地位,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客观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在阅读历史时,不妨结合背景因素,保持一定的怀疑精神。毕竟,古人曾说:“信史不如无史”。
让我们来看看《史记》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吕公,吕雉的父亲,原本是单父人,后来因为避仇迁居沛县。由于与沛县县令的私人交情,他搬到沛县后,得到了许多官员和豪杰的祝贺,场面相当热闹。
当时的萧何担任沛县的功曹,他负责接待来贺的客人,按照惯例,来贺的客人根据贺礼金额的多寡被安排座位。给钱较多的客人可以坐上席,给钱较少的则只能坐在堂下。这一细节显示出吕公在沛县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才会有如此盛大的欢迎仪式。
而刘邦的出场则显得有些特别。刘邦当时担任亭长,负责地方治安,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他向萧何谎称自己带了“一万钱”的贺礼,实际上什么钱也没带。这个举动非常耐人寻味。如果刘邦只是为了结识吕公,或者单纯想享受一顿美酒美餐,他完全可以出个五百或一千的贺礼,何必谎称一万呢?显然,刘邦的到来并非纯粹的祝贺,而是另有目的。
再者,太史公提到刘邦在年轻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并且“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乍一看,这句话让人觉得刘邦似乎天生喜欢戏弄人。其实,翻开《樊郦滕灌列传》,其中有个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刘邦与沛县官员的矛盾。刘邦与朋友夏侯婴感情深厚,曾经一起玩耍打闹,结果误伤了夏侯婴。按照当时的法律,官员伤人要受到更重的惩罚,尽管夏侯婴坚持说自己是自愿受伤,但这场闹剧却引发了官方的关注,最终夏侯婴受到了惩罚,刘邦险些陷入囹圄。这个故事显示出,刘邦与沛县的官员关系非常紧张。
至于吕公为何如此迅速地决定将女儿许配给刘邦,原因似乎并不像《史记》中所写的那样简单。当刘邦进入吕公家时,吕公的反应出乎寻常地“大惊”。按理说,若是因为刘邦送了一万钱的贺礼,吕公应该既惊讶又高兴,且心生疑惑,毕竟这个大方的客人自己还不认识。可是,吕公的反应似乎更像是早就听闻刘邦的名声,甚至可能对他与沛县官员之间的矛盾有所了解。为了避免刘邦在宴席上捣乱,吕公不得不起身迎接,表现出极大的尊重。
这也许正是吕公的“相面”之术的一个关键时刻。因为在历史的记载中,萧何曾评价刘邦“多大言,少成事”,意思是刘邦话多却未必能办成什么事。这句话反映了萧何对刘邦的某种轻视,也暗示了刘邦并非当时众人眼中的杰出人物。而吕公是否真的凭面相能一眼看出刘邦的未来,未免显得过于神秘。更何况,如果吕公真有这种“透视未来”的能力,为什么不顺便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当时显赫的萧何呢?
从实际情况来看,吕公的女儿吕雉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但仍未嫁人。她与刘邦的婚事,很可能是由吕雉自己决定的。根据历史记载,吕公在迁居沛县时,曾与县令关系密切,因此县令的提亲应该是吕公家族的一项有利的选择,但吕雉却拒绝了。吕公作为父亲,尽管心有不满,但为了女儿的幸福,他最终顺从了女儿的意愿。
从这个角度来看,吕雉一见钟情于刘邦,并非纯粹因为相面,而是因为吕雉对刘邦的个性和气质产生了吸引。而吕公,在心里或许不愿意,但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最终将女儿嫁给了刘邦。至于日后刘邦成为帝王,或许可以说是吕雉的慧眼识珠,而不是吕公的相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