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的官皇屯山坡上,一个工程队正在进行挖掘作业,以获取建筑用土。意外之中,他们发现了一大一小两具巨大的棺椁,其中最大的棺椁重达五吨。由于惊讶于这一发现,工程队立即向当地政府进行了汇报。不久之后,文物专家们便抵达现场进行勘察,经过初步分析,专家们推测这两具用“三合土”制作的棺椁,应当属于明代时期的一对夫妻墓葬。
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棺椁内的尸体已然腐烂,随葬品也十分稀少,考古学家仅仅通过墓主人的衣物,依稀辨别出那是明代官服的一部分。经过对比与明十三陵的皇后服饰,专家们认为,这位女尸身上所穿的服饰很可能是一件皇后专用的华丽衣裳,衣面上绣有的荷花图案恰好是明代皇后的标志。
此外,墓中的木板上刻有北斗七星,这一现象表明这具棺椁有着明朝皇帝才会享有的入葬仪式。这一重大发现令考古专家们为之振奋,极有可能意味着这对夫妻的身份是皇帝与皇后。经过进一步鉴定,专家确认衣物的制成时间在1430年之前,医学专家也统计出了女性墓主人的死亡年龄大约在65到70岁之间,男性的年龄则在55到60岁之间。最终,考古专家根据服饰、北斗七星木板及历史时期的线索,大胆推断这个墓葬的主人便是当时的建文帝朱允炆。
历史常常书写着无情的帝王家族之间的血腥斗争。纵观历史,明代的建文帝朱允炆和其叔叔朱棣之间为了皇位而展开的争斗,甚至不惜诛杀亲人,残酷的“靖难之役”使得与权力相关的冷酷无情展露无遗。
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之久。当朱棣攻下帝都应天之后,建文帝的下落变得扑朔迷离,朱棣派遣锦衣卫全力搜寻,却毫无所获。关于建文帝的命运有多种说法,有些说他在宫中自焚而亡,有些则传言他通过密道逃脱,且乔装成僧人在云贵一带隐居。然而,所有的说法都缺乏确凿的证据,因此建文帝的最终下落一直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
不少学者认为,建文帝早在朱棣攻占帝都之前便已经逃离,随后多个地方也陆续出现关于他生存的传说。2004年,一位名叫让庆光的84岁退休工程师携带《让氏家谱》向媒体透露,建文帝其实并未死去,而是通过地下通道逃出,化名让銮,假扮道士,在滇、黔、蜀、粤、桂等地四处游历,晚年定居于湖南、湖北,最终在武昌洪山宝通寺旁的宝塔附近去世并安葬。
此外,在《贵州通志》一书中提到,白云山上还有两棵巨杉是建文帝亲手种下的,此外还有天子洞、跪井、大龙潭和白马洞等他曾居住或游历过的地方。明末的贵州巡抚胡平在其所作《题建文帝阁碑记》中也提到建文帝曾在白云山出家为僧。尽管对于建文帝的去向,流传的故事、家谱和碑文各有不同,但无不表明,建文帝的死并非是在靖难之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