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63年12月,钟会通过奏疏上报司马昭,指控邓艾割据一方、图谋不轨。司马昭接到此奏疏后震怒不已,随即下令卫瓘前往成都逮捕邓艾父子。邓艾,作为司马懿亲传的弟子以及攻灭蜀汉的功臣,其行为引发了司马昭的极大不安,令他感到如坐针毡。
卫瓘离开后,司马昭心头的怨恨并未减轻。自司马家掌握政权以来,朝中多次发生重臣造反的事件,这些都让司马昭深感厌恶。王凌试图扶立曹彪,毌丘俭北上助刘备,诸葛诞自立为王,每一桩事件都让司马昭愈发心烦不已。说到邓艾时,司马昭忍不住大声责骂:“邓艾竟敢在蜀地图谋不轨,乘着司马家重恩,私自割据一方,妄图叛变,心思已经暴露无遗!”
然而,卫瓘成功捉拿邓艾后,钟会却悄然起兵反叛。当钟会的首级被送到京城时,司马昭不顾情理,毅然下令处死邓艾的所有儿子,且在邓艾被杀后,将其妻子和孙子流放,以泄心中怒火。
那么邓艾真如钟会所言,欲图割据一方吗?他与司马昭的关系究竟如何?为何司马昭会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坚持处决邓艾和他的儿子们?
早年艰辛,逆境中崛起
邓艾出身贫寒,幼年失父,是典型的汉末苦命之子。208年,曹操在赤壁失利,为了削弱孙刘联盟的力量,他开始大规模地迁徙荆州百姓,邓艾和母亲也未能幸免,从新野流亡至汝南,再至颍川,漂泊四方,生死未卜。
然而,曹操推行屯田制后,邓艾凭借早年的知识积累,终于在军中获得了一个典农都尉学士的职位。然而,邓艾天生口吃,且不擅长阿谀奉承,因此在任职后,遭到了上级官员和同僚的排挤。尽管如此,邓艾始终没有放弃,而是苦心钻研兵法,利用工作之便考察地形,绘制军事图纸。
虽然前景黯淡,邓艾依然心态平和,始终努力不懈,直到年近四十时,才勉强升任典农功曹。一次向朝廷报告时,他的才华被司马懿慧眼识中,从此,他的命运开始发生戏剧性的转变,从一个地方小官变成了太尉府的掾属。
众所周知,司马懿在军事、政治与经济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在太尉府任职期间,邓艾近距离接触司马懿,逐步学习到他的军政智慧。司马懿不仅把邓艾安排在东南防备东吴,还鼓励他提出“济河论”,实施水利工程,极大地增强了魏国的实力。
然而,司马懿对邓艾的培养并未止步于此。243年,司马懿破除多方反对,将邓艾任命为征西参军,直接面对蜀汉这一最大的威胁。魏国的朝廷以世家大族为主,而邓艾的寒门身份与之格格不入,因此,司马懿赋予邓艾在西线的机会,目的就是让他在战场上立功,成为司马家争夺权力的重要助手。
在战争中,邓艾始终与士兵同甘共苦,以身作则,深得将士们的喜爱。他严格执行“足兵足粮,兵在粮前”的战略,坚决贯彻“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法。因此,邓艾屡立奇功,迅速成为魏国后期的顶级军事人才。
高平陵变故后的迅速崛起
高平陵之变后,魏国政权动荡,姜维联合羌族入侵魏国。尽管邓艾当时服从郭淮指挥,但凭借其卓越的军事眼光,他两次预料到敌人的动向,并成功挫败了姜维的进攻,使其无功而返。同时,邓艾巧妙利用刘豹统一匈奴的机会,通过分化刘豹的势力,成功稳定了边疆。
邓艾不仅在防守上表现出色,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也屡屡能提前预知局势,避免了魏吴之间的大战。此外,当毌丘俭和文钦拉拢邓艾共同进军洛阳时,邓艾果断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并迅速占领乐嘉城,为司马师平定了淮南叛乱。邓艾的军事才能和统筹全局的能力,令他在魏国将领中傲视群雄。
邓艾不同于大多数将领的是,他不仅擅长军事,还注重民生。在三国的战乱时期,他所到之地,总能看到百姓的欢庆声。邓艾不仅关心军队的战斗力,也努力发展农业,使得他所治理的地方军民并富,成为少数关心百姓的官员之一。
出征蜀汉,最终败亡
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接任权力,但他的治理能力远不如哥哥司马师。司马昭性格多疑且偏爱士族,冷落了邓艾等寒门出身的将领。此时,邓艾和姜维的军事对抗也愈发激烈,邓艾凭借其超凡的战术眼光,多次打击姜维的进攻,迫使姜维退守。
然而,就在两人斗得难解难分时,洛阳发生了剧变。司马昭为了洗刷弑君之名,急需一场对外的战争,而邓艾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伐蜀时机尚未成熟,贸然出兵可能引发魏、蜀、吴的联合反击。尽管如此,钟会凭借聪明才智成功取得了司马昭的信任,并积极推动伐蜀计划。
263年8月,邓艾、钟会、诸葛绪三路大军同时进攻蜀汉。邓艾率领三万兵力执行诱敌任务,战斗初期,邓艾的预料果然成真,局势一度陷入僵局。最终,在艰难的情况下,邓艾绕过姜维的防线,巧妙地通过阴平,迅速杀入成都,并逼降刘禅,成功完成了灭蜀大计。
然而,邓艾在完成这一功勋后,却因种种疏忽自作聪明,导致自己遭遇了司马昭的猜忌。邓艾在成都时,未经司马昭允许,擅自任命地方官员,并且公然宣称自己的功绩,引起了司马昭的深度不满。此举也成为钟会诬陷邓艾的有力证据,最终导致了邓艾被指控谋反。
263年12月,钟会向司马昭奏报邓艾图谋自立,司马昭立即指派卫瓘捉拿邓艾。在卫瓘的押解下,邓艾最终被处决,而他的一切家族成员也未能幸免。邓艾的一生,虽然功勋卓著,却因未能在权力斗争中小心谨慎,最终成为了权力游戏中的牺牲品。